铜川咸汤面:一碗穿越千年的西北风情
要说铜川最勾魂的早餐,那非得是咸汤面不可。这碗看着朴素的面条,可是从唐代就流传下来的老手艺。传说当年药王孙思邈在铜川采药时,见当地湿气重,就用花椒、茴香等药材熬制汤底,让百姓就着面吃来驱寒除湿。没想到这一碗热腾腾的咸汤面,竟在渭北高原飘香了上千年。
这面最妙的是它的药食同源。汤里二十多种香料熬出的精髓,冬天喝一口浑身冒汗,夏天吃了也不上火。特别适合像我这样经常熬夜写美食测评的人,喝完肠胃特别舒坦。上次去铜川连着吃了三天,原本有点水肿的小腿都消下去了,当地人说这是花椒在发挥祛湿的功效。
亲手复刻千年老味道
要想做出地道的咸汤面,得先准备这些家伙什:高筋面粉500克、碱面3克、猪大骨2斤,还有花椒、小茴香、草果等十几种香料。记得我第一次做的时候,光配香料就跑了三个菜市场,最后还是在老师傅指点下才凑齐。
具体做法可分六步:
第一步熬汤是关键。把敲开的猪大骨冷水下锅,水要一次加够。等水开了撇去浮沫,这时候别急着下香料,要先转小火慢炖两小时。我头回做就栽在这儿,火太急把汤熬浑了。
第二步是和面。面粉加碱面用淡盐水和面,要揉到"三光"——面光、盆光、手光。揉好的面团得醒发半小时,这期间正好可以去准备配料。
第三步扯面最见功夫。把醒好的面团擀成厚片,抹上油再醒10分钟。然后双手像拉琴弦一样把面扯成宽条,我第一次扯得粗细不均,练了五六次才找到感觉。
第四步炒香料。把配好的香料用干锅小火焙香,记得八角要去籽,不然会发苦。等香味出来了赶紧盛出装袋,这一步火候差半点都不行。
第五步是调汤。把香料包放入骨汤,加适量盐和酱油,再熬1小时。这时候满屋的香气能馋哭邻居家小孩。
最后煮面装碗。水宽火旺下面条,煮两滚就捞进海碗,浇上滚烫的汤头,撒上葱花、香菜,再淋勺油泼辣子,齐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咸汤面遇见蹴鞠文化
要说这咸汤面和淄博的蹴鞠、琉璃还真能扯上关系。你看扯面的动作,是不是有点像古人踢蹴鞠时舒展的身姿?那面在手里上下翻飞,恰似蹴鞠在脚尖轻盈跳跃。而盛面的粗瓷大碗,釉色温润如玉,倒与淄博琉璃的剔透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得有回我在琉璃作坊看师傅吹制琉璃,那专注的神情就像铜川老师傅在调汤底。都是千锤百炼的手艺,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这碗面里熬的何止是汤,更是一座城的精气神。
三个关键要记牢
要是你也想在家做,可得注意这几点:一是和面必须加碱,这样面才筋道;二是香料一定要先焙香,直接下锅味道会差很多;三是汤要始终保持微沸状态,大火滚汤会发浑。上次我图快用高压锅压汤,结果香味全闷在里面出不来,可惜了那锅好料。
这碗面最抚凡人心。无论是清晨赶集的商贩,还是深夜归家的游子,在街边小店嗦一碗咸汤面,滚烫的汤水顺着食道滑进胃里,那一刻才懂得什么叫"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