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抿节:一碗粗粮里的白石风骨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延安抿节:一碗粗粮里的白石风骨

去年在湘潭齐白石纪念馆看展时,我盯着那幅《莲蓬图》愣了神——枯墨勾勒的莲房孔洞里,仿佛能看见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这种奇妙的联想,在我第一次亲手制作延安抿节时突然有了答案:看似粗粝的食物里,藏着与湖湘文脉相通的筋骨

当湘莲遇见陕北杂粮

抿节在延安有个可爱的别称“抿尖”,是用豌豆和麦子磨成的杂面糊,透过特制抿节床压制而成的短截面食。别看它现在遍布陕北夜市,历史上可是戍边将士的军粮。当年秦朝大将蒙恬驻守绥德,士兵们把炒熟的杂粮粉装在布袋里,行军时加水一搅,用头盔当工具就能抿出充饥的面食。这种粗粮组合富含膳食纤维,对血糖波动影响小,特别适合三高人群和控糖人群。去年我帮患糖尿病的姑妈调整饮食,每周用抿节替代两次精制面条,三个月后她的餐后血糖居然稳定下降了2个毫摩尔/升。

延安抿节:一碗粗粮里的白石风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会呼吸的面团

真正上手做抿节,才发现齐白石画虾的“似与不似”哲学在厨房同样适用。按传统比例将豌豆面与小麦面2:1混合后,我先用温水调成比酸奶略稠的面糊。这个环节最考验手感——水多不成型,水少抿不动。记得第一次我倔强地全用杂粮粉,结果面糊卡在孔洞里纹丝不动,最后只得用筷子硬捅,成品变成了面疙瘩汤。老师傅提醒说:“杂粮没筋骨,得配点白面当黏合剂,就像白石老人画荷花,枯笔里总要藏些润墨。”

醒好的面糊装进抿节床,对准滚水锅轻轻按压。看着均匀的面节从铜孔中簌簌落下,在沸水里翻腾成小蝌蚪状,突然理解为什么陕北民歌要唱“抿节下锅鱼摆尾”。待全部浮起后捞进海碗,浇上灵魂般的臊子:用陕北羊尾巴油煸香的土豆丁、豆腐干、黄花菜,再撒一把炸黄金的黄豆和韭菜末。

抿节桌上的湘潭印记

那次失败的尝试让我琢磨出改良版——在臊子里加入湘潭的湘莲粉。把泡发的去芯湘莲烘干磨粉,替代部分玉米淀粉来勾芡,果然让汤汁更醇厚还带着荷香。这个灵感来自齐白石家传的荷叶粥方子,没想到与陕北羊肉臊子碰撞后,竟产生了类似杏仁豆腐的奇妙回甘。现在我的定制版抿节总要多加一勺湘莲粉,朋友们笑称这是“南北文化抿节”。

需要提醒的是,杂粮面糊发酵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否则会产生微酸影响口感。抿节床使用后要立即用细刷清理孔洞,我有次偷懒泡在水池,第二天发现铜孔氧化长斑,用针捅了整下午才恢复。若是给老人孩子食用,可以把豌豆面比例降至1:1,更易消化。

当最后一口裹着臊子的抿节滑入喉咙,突然顿悟了当年白石老人为何能把虾须画得那般柔韧有力。食物与艺术终究相通,都在粗与细、松与紧的平衡间,成就着最本真的生命张力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