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大肠包小肠,尝遍临夏的人间烟火
说起大肠包小肠,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台湾夜市小吃。但在甘肃临夏,这道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灵魂。走在临夏街头,空气中飘着香料与炭火交织的香气,那多半是哪家馆子正在制作大肠包小肠。这道扎根于临夏清真美食传统的菜肴,完美诠释了“粗粮细作”的智慧——用最朴实的食材,创造出最抚慰人心的味道。
从砖雕艺术到街头美食的文化密码
要理解大肠包小肠,得先认识临夏这座城。临夏素有“中国砖雕之乡”的美誉,漫步在八坊十三巷,随处可见精雕细琢的砖雕作品。那些在青砖上刻出的花草纹样、阿拉伯经文,与飞檐翘角的清真寺建筑相映成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同样体现在美食制作上。就像匠人雕刻砖雕时不放过任何细微处,临夏人处理食材也极其考究。大肠包小肠看似市井,实则蕴含着与砖雕文化一脉相承的匠心精神。
这道菜最初是河边码头工人的便捷餐食。忙碌的工人需要高热量、易携带的食物补充体力,于是有人想出将小肠塞入大肠的做法,既节省空间又营养丰富。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加入临夏特有的香料,逐渐成为各族群众都喜爱的家常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家复刻临夏味道的详细教程
去年秋天,我特意去临夏寻味,跟着当地一位老厨师学做了这道菜。回家后经过几次尝试,终于摸清了门道。首先要选材:新鲜羊肠是关键,大肠要选粗壮有弹性的,小肠则要细腻光滑。临夏做法讲究用当地产的胡麻油和孜然,这是风味的灵魂。
第一步是清洗。这可是个技术活,老厨师教我用面粉和盐反复揉搓,里外都要照顾到。记得我第一次做时,以为随便洗洗就行,结果煮出来总有股异味。后来才明白,清洗不到位,后续功夫全白费。现在我会把肠子翻过来,用流水冲洗至少三遍,直到水清无异味。
第二步是腌制。将洗净的肠子切段,大肠约15厘米,小肠10厘米。用葱姜水、花椒粉、盐巴腌制半小时。临夏特色的调味料是加入少许孜然粉,这是区别于其他地区做法的关键。
第三步是填充。将腌制好的小肠仔细塞进大肠里,注意不能塞太满,大约七分满即可,否则煮的时候容易破裂。这个步骤需要耐心,我第一次做时用力过猛,挤破了好几个,弄得手忙脚乱。
第四步是捆扎。用棉线将开口处扎紧,每隔3-4厘米再捆一道,这样煮的时候能保持形状。现在市面上有专门的肠类捆扎器,但传统做法还是手工捆扎更有味道。
第五步是卤制。锅中放入八角、桂皮、香叶、干辣椒,以及临夏特有的几种香料,加水烧开。放入捆好的肠子,小火慢炖40分钟。这时满屋飘香,邻居都忍不住来敲门问在做什么好吃的。
第六步是煎制。这是我最喜欢的步骤——将卤好的肠子取出,沥干水分,在平底锅里用胡麻油煎至表面金黄酥脆。煎的时候那滋滋作响的声音,伴随着孜然和焦香的气息,真是治愈极了。
最后切片装盘,撒上葱花、香菜,淋一点辣椒油。咬下去外层大肠的韧劲与内层小肠的软嫩形成奇妙对比,卤汁的醇厚与煎烤的焦香在口中绽放,让人忍不住一块接一块。
几个小贴士让你的大肠包小肠更完美
清洗肠子时可以在水中加几滴醋,能有效去除异味。卤制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口感会太软烂。煎制前一定要擦干表面水分,不然油花四溅很危险。吃的时候搭配临夏特有的发子面茶,解腻又助消化。
这道菜虽然味美,但胆固醇含量较高,高血压、高血脂人群要适量。另外,一定要确保完全煮熟,避免肠胃不适。
如今每当我在家做这道菜,总会想起临夏老厨师的话:“美食如砖雕,急不得也马虎不得。”在这个追求快捷的时代,花半天时间慢慢料理一道菜,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修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