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棺材板:听着吓人吃着香的地方传奇
第一次听说“棺材板”这个名字,可别被吓到!这可不是什么恐怖故事里的道具,而是咱们芜湖一道特别有意思的传统小吃。您要是有机会来芜湖玩,在逛方特乐园感受现代刺激之前,不妨先尝尝这个充满故事的老味道,绝对能让您的味蕾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冒险”。
这道小吃的历史说起来还挺有趣。相传在民国时期,芜湖码头文化兴盛,工人们干完活总想吃点扎实又热乎的东西。有位老师傅灵机一动,把吐司挖空,填上满满的炒馅儿,再盖上“盖子”油炸。因为形状四四方方特别像口小棺材,有人就开玩笑叫它“棺材板”,没想到这名字就这么传开了,反倒成了招牌。您别看名字有点那个,在老人家眼里,这“棺材”谐音“官财”,还有升官发财的好兆头呢!
它主要用到了高筋面粉、鸡蛋、牛奶来做吐司外壳,馅料通常是猪肉末、虾仁、豌豆、玉米和蘑菇。炸好的棺材板外酥里嫩,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搭配得当,特别适合体力消耗大的人,或者像咱们这样偶尔想解馋的吃货。不过因为毕竟是油炸的,血脂高的朋友还是得稍微控制一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家复刻芜湖棺材板
上个月我特意跑去芜湖老城区一家叫“金师傅小吃”的店学了手艺,回家试做了好几次,总算摸到了点门道。最大的心得就是——吐司一定要选对的!下面把我摸索出来的做法分享给大家:
第一步,准备吐司。最好选那种质地紧密、厚度约4厘米的方形吐司,这样不容易破。用刀在吐司上方划出一个长方形(留一条边不切断),小心地把中间的面包挖出来,形成一个中空盒子,“盖子”要保持完整。挖出来的面包芯别扔,可以切成丁备用。
第二步,制作馅料。把猪肉末用料酒、生抽腌10分钟。锅里放油,先下蒜末爆香,再放肉末炒散。接着加入虾仁、蘑菇丁、豌豆、玉米粒一起翻炒。这时候可以把刚才切下来的面包丁也放进去,吸收汤汁后会特别香。最后加盐、胡椒粉调味,炒到八分熟就可以,因为待会还要烤。
第三步,填充组合。把炒好的馅料满满地塞进吐司盒里,记得压得实在些,但别太用力把底部压破了。然后把“盖子”盖上,轻轻按压让边缘贴合。
第四步,刷蛋液。打两个鸡蛋搅匀,用刷子仔细地在外壳每个面都刷上蛋液,特别是边角处。这步很关键,刷得好成品颜色才漂亮,口感也更酥脆。我第一次做时偷懒没刷匀,结果炸出来颜色深浅不一,卖相大打折扣。
第五步,油炸定型。锅里放油烧到六成热(筷子放进去周围起小泡),把棺材板轻轻滑入油锅。先炸有“盖子”的那面,大约2分钟定型后再翻面。全程中小火,炸到四面金黄就可以捞出来控油了。
最后,趁热切开。用锋利的刀从中间一刀切下,会听到“咔嚓”一声脆响,热气裹着香气扑面而来,那种满足感绝了!我第一次成功时,家里人都围过来拍照,比看到什么新奇玩意儿还兴奋。
几个小贴士要牢记
吐司最好放隔夜的,新鲜吐司太软不好操作。油炸温度一定要控制好,油太热容易外面焦了里面还没热。馅料可以随喜好变化,我试过加芝士碎,拉丝效果特别棒!不过传统派老师傅说那样就不正宗了,美食嘛,有时候创新和传统之间也挺有意思的。
您要是来芜湖,白天去方特疯玩,晚上去看看芜湖铁画——那种用铁锻造成的画,刚劲有力又富有意境,就像这棺材板,外表刚硬,内里柔软。然后找家老店坐下,点一份棺材板,咬下去的瞬间,您会觉得,这趟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