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鲤鱼焙面:会“跳舞”的宫廷菜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开封鲤鱼焙面:会“跳舞”的宫廷菜

您听说过面条和鲤鱼在油锅里跳舞的声音吗?我第一次在开封鼓楼街的老店里,就听见后厨传来“滋啦啦——哗”的声响,像极了过年放鞭炮。老师傅笑着说:“这是鲤鱼和焙面在唱双簧呢!”这道曾让慈禧太后连声称赞的开封名菜,其实藏着不少有趣的门道

说起它的来历,那可真是沾着皇气儿。光绪帝和慈禧为躲避八国联军逃到开封时,当地名厨献上了一道“糖醋熘鱼”。太后尝后大加赞赏,后来厨师们又在鱼身上盖了层龙须面,油炸后形如锦被,这才有了“鲤鱼焙面”的雅称。您别看现在到处都能吃到,早先这菜可是专门给体虚的人补身子用的——黄河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糖醋汁开胃生津,炸焙面提供碳水化合物,特别适合病后恢复的人或者孕产妇。不过现在嘛,早就成了男女老少都爱的招牌菜了

开封鲤鱼焙面:会“跳舞”的宫廷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跟着老师傅学绝活

我在开封学艺时,75岁的郑师傅教了我个秘诀:选鱼要看尾巴。尾巴呈红色的才是正宗的黄河鲤鱼,肉质紧实没土腥味。处理鱼的时候要在鱼鳃后切个斜刀,轻轻拍打鱼身,就能取出完整的鱼线。这个步骤特别解压,像在给鱼做按摩。

制作过程其实像演杂技,得分五个环节来:

第一步给鲤鱼“穿花衣”。在鱼身切牡丹花刀,撒盐、料酒腌10分钟,重点来了——挂糊要用绿豆淀粉和蛋清,这样炸出来的鱼鳞片才会翘得像花瓣。我第一次调糊时太稠,下锅后成了面疙瘩,郑师傅笑我:“你这给鱼穿棉袄呢?”

第二步是“鲤鱼跳龙门”。一手提头一手拎尾,把鱼弯成U形下油锅,定形后再松手。油温必须七成热,看见锅边冒细密的白烟就对了。炸到金黄酥脆时,用筷子敲鱼身会发出“梆梆”声,像在敲小鼓。

第三步熬“琥珀汁”。1勺料酒、2勺酱油、3勺糖、4勺醋、5勺水,这是老师傅传下的“一二三四五”口诀。要熬到汤汁能挂在勺壁上像蜜糖似的,最后撒点姜末提味。

第四步是焙面的“针线活”。把龙须面煮到七分熟,过凉后盘成鸟巢状。重点是要用双锅操作:一锅炸定型,另一锅低油温浸炸。这样出来的焙面才能既酥脆又不发黄。

最后一步是“盖锦被”。把熬好的糖醋汁浇在炸好的鱼上,迅速盖上炸焙面。这时你会听见最动人的交响乐——“刺啦”声中汤汁渗进焙面,像春雪融化时的细碎声响

长白山采参人的饮食智慧

虽然这道菜源自开封,但在长白山采参人那里找到了知音。每年放山季节,参帮们会带晒干的参须泡酒,吃鲤鱼焙面时抿上一口。老参把头说:“黄河鲤鱼补气血,山参提元气,这套吃法能让在山里奔波的人快速恢复体力。”这种跨越千里的饮食融合,真叫人拍案叫绝。

注意事项可得记牢:糖醋汁要现熬现用,回锅加热会影响口感;焙面必须现炸现盖,提前组装会失去酥脆感;吃的时候要鱼面和酱汁同时入口,才能体会那种外酥里嫩的层次感。上次我请东北朋友吃,他非要先吃鱼再吃面,可把我急坏了——这好比先喝咖啡后吃糖,完全错过了最佳风味啊!

记得最后一次看郑师傅做这道菜,他颤巍巍的手在抖锅时突然稳如磐石。他说:“这道菜啊,守着开封人几百年的日子。战乱时给人盼头,太平年给人念想,现在嘛,就是让外地人尝尝咱开封的脾气——”说着把炒勺敲得铛铛响,“咱这的吃食,就得这么有声有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