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菠萝油:当凉都风情遇上港式甜蜜
说起菠萝油,大家总会想到香港茶餐厅。但你知道吗?在贵州六盘水这座被称为"中国凉都"的山城里,菠萝油竟然和彝族火把节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作为常年奔走在美食一线的吃货,我这次特意跑到六盘水,就为了尝尝这个藏在乌蒙山区的特别滋味。
六盘水人吃菠萝油的历史不算太长,大概是二十年前随着粤菜馆入驻才流行起来的。但有意思的是,这座夏季平均气温19℃的城市,居然把这道热乎乎的港式点心吃出了新花样。当地人发现,刚出炉的菠萝包夹着冰黄油,冷热交融的口感特别适合这里湿润凉爽的气候。清晨来一个,既能补充碳水化合物抵御凉意,黄油的油脂又能为上山劳作提供能量,简直成了本地人"对抗凉都气候的秘密武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制凉都风味菠萝油全攻略
上个月参加火把节时,我特意向当地老师傅学了改良版的菠萝油做法。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会在面团里加少许彝族米酒,说这样能让面包带点若有若无的果香。
首先准备材料:高筋面粉200g、酵母3g、砂糖30g、盐2g、鸡蛋1个、牛奶100ml、黄油20g,还有关键的菠萝皮(低筋面粉80g、黄油40g、糖粉40g、蛋液15g)。特别注意!六盘水海拔高,老师傅叮嘱我要把牛奶温热到40℃再和面,这样发酵效果更好。
第一步做面团时我就栽了跟头。按师傅教的把除黄油外的材料混合后,我贪方便用面包机揉面,结果面团发得太过,烤出来的菠萝包像吹胀的气球。第二次老老实实手揉15分钟,等到能拉出薄膜再加入黄油,果然口感立马不一样了。
第二步发酵时要动点小心思。六盘水昼夜温差大,我试过放在阳台发酵,结果半夜降温导致发酵失败。后来学当地人把面团放在烧完炭火的火塘边,借着余温发酵,两个小时就发得蓬松柔软。这大概就是彝族生活智慧在美食中的体现吧。
第三步做菠萝皮时,老师傅教了个绝招:把黄油和糖粉搓匀后,要像给彝族刺绣那样轻轻叠入面粉,绝不能揉搓!我第一次做时使劲揉,结果菠萝皮烤完硬得像盔甲。正确做法是轻拌到刚刚混合,这样烤出来才会酥脆。
第四步包菠萝皮最考验手艺。要把面团搓圆后,用菠萝皮包裹三分之二面积,像给面包戴斗笠。当地人会用竹篾划出菱形花纹,这手法和彝族服饰上的图案异曲同工。
第五步烘烤要把握时机。烤箱预热200℃烤15分钟,最后5分钟我总会打开烤箱门散蒸汽——这是老师傅的独门秘诀,能让菠萝皮更酥脆。记得有次我偷懒没预热,烤出来的菠萝包像被霜打过的茄子。
最后一步是关键!从烤箱取出立即横切开口,塞进3毫米厚的冰黄油片。看着黄油在热面包里慢慢融化,金黄的油渍渗进面包组织,那种视觉享受不亚于看见火把节上的篝火。
来自火把节的美食启示
在六盘水做菠萝油最特别的经历,要数火把节那天。当全城人举着火把游行时,老师傅却带着我在厨房抢烤菠萝包。"要在游行队伍经过前出炉",他边说边往面包里夹黄油,"让狂欢的人能吃上冷热恰好的菠萝油"。果然,当载歌载舞的彝族青年经过店门时,我们刚好端出带着余温的菠萝油。看着他们边跳舞边啃面包,黄油顺着指缝滴落却毫不在意的样子,我突然理解了美食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需要注意的是,六盘水菠萝油最好现做现吃,放凉的菠萝油会失去灵魂。如果带给孩子吃,可以请师傅少放糖。而糖尿病患者则要谨慎,毕竟这是实打实的热量炸弹。最后提醒大家,吃的时候记得备张纸巾——不然流淌的黄油可能会给你的衣服添上"美味印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