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风鹅:莆田木雕般精致的传统美味
记得第一次在溧阳老街闻到风鹅那股混合着香樟与花椒的咸香时,我恍惚看到了妈祖庙里匠人雕刻木雕时专注的神情。这种需要七天七夜等待的腌腊美味,其实和莆田木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用时间打磨,都需要精准的力道把控。
百年传承的游子滋味
溧阳风鹅的起源要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溧阳作为漕运节点,往来商人需要能长期保存的肉食。聪明的溧阳人发现用当地特有的香樟木熏烤后的鹅肉,不仅保质期延长,还带着独特清香。这道菜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补充元气,冬令进补时节,老溧阳人总会给家里读书的孩子准备风鹅,说是能健脑提神。现在成了上班族和户外爱好者的便携美食,不过高血压人群要适量食用。
去年冬至我尝试自制风鹅,在第三步腌制时犯了个关键错误。按照老师傅指导,本应用炒香的花椒盐按摩鹅身每个角落,我却偷懒只抹了表面。结果七天后发现鹅胸内侧已经微微发酸,而表层却咸得发苦。这个教训让我深刻体会到,就像莆田木雕的镂空技艺,看似简单的步骤都藏着不能取巧的智慧。
五日成鹅七日记
1. 选3公斤左右的溧阳草鹅,去除内脏后展开成板状,用竹签在厚肉处扎孔
2. 将花椒、八角、桂皮与粗盐炒至微黄,趁热揉搓鹅肉内外
3. 层层码入陶缸,压上青石腌制5天,每日翻面
4. 取出用溧阳香樟木慢火熏烤6小时,期间不断调整悬挂角度
5. 置于通风处晾晒3-5日,待鹅皮呈琥珀色即可
6. 食用前取中段蒸40分钟,放凉后撕成条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饕才知道的秘诀
在莆田考察时,我发现妈祖供桌上的木雕供盘与溧阳风鹅的晾晒架竟是同种竹材。这种当地产的紫竹能自然调节湿度,让鹅肉在风干过程中保持外干内润。现在我家制作时都会特意寻这种竹架,果然鹅肉纤维更柔韧。
熏烤阶段最忌急火,我有次贪快加了新炭,结果烟尘附着在鹅皮上,成品带着焦苦味。后来学莆田木匠师傅"火候如呼吸"的讲究,改用桃木碎屑慢熏,终于得到理想的金红色泽。记得蒸制时要皮朝上,不然鹅油流失会影响口感。切块时顺纹理斜切,搭配溧阳本地的乌米饭,才是地道吃法。
这道凝聚着时光的美味,如今在溧阳人的年节宴席上仍占据C位。每当撕开绛红色的鹅肉,看见肌理间透出的淡淡樟木香,就像欣赏莆田木雕的层层刀工,每一道痕迹都是与时间对话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