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拉条子:一根面条里的江湖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东莞拉条子:一根面条里的江湖

记得第一次在东莞城中村的巷口见到拉条子师傅时,我正被龙舟鼓声吵得睡不着。六月的东莞空气黏糊糊的,远处传来龙舟制作工坊敲打木头的咚咚声,和案板上摔打面团的声音奇妙地重叠。老师傅的手像在弹琴,面团在他手里三甩两拉,转眼就成了无数根匀称的面条

流动的面食革命

拉条子本不是岭南旧味。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北面食随着打工大潮南下,在东莞这个制造业名城扎了根。工厂流水线需要饱腹耐饿的吃食,拉条子正好满足——高碳水、高能量、制作快,还便宜。工人们说,吃完一碗拉条子,流水线上能多站三小时。

有趣的是,这道西北面食在东莞发生了微妙变化。原本粗犷的拉条子开始变细,浇头里出现了海鲜,甚至有人往面里加鸡蛋让口感更爽滑。就像龙舟制作要适应南方水道,拉条子也在适应岭南的舌头。在打工文学《工厂女孩》里,女主角发工资后最奢侈的享受,就是去饭馆点份加肉的拉条子,“吃得满头大汗,好像把整个月的疲惫都吐了出来”。

东莞拉条子:一根面条里的江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厨房里的力学游戏

做拉条子是个力气活。中筋面粉500克,盐5克,水250毫升——这个配比我试验了七次才确定。第一次和面水加多了,面团软得像烂泥;第二次盐放少了,面条没韧性。最好玩的是醒面,要分三次,每次半小时,像给面团做SPA。

拉条子最神奇的时刻在拉面。双手提起面剂子,在案板上“啪”地一摔,顺势拉开。这个动作要又快又狠,我刚开始总怕把面拉断,结果反而真断了。老师傅说,你越怕,面越知道你怕。后来我心一横,像甩鞭子一样甩出去——成了!面条在空划出弧线,瞬间变成无数根粗细均匀的面条

一碗面的温度

煮拉条子要宽水滚汤,水开下面,点三次凉水。捞出来要立刻过凉水,这样面条才Q弹。在东莞的吃法,浇头多是现炒的牛肉或羊肉,配上青红椒和洋葱。但我见过最地道的吃法,是工地旁边的摊子——老板把拉条子和豆芽、青菜一锅炒了,工人们蹲在马路牙子上吃,呼噜呼噜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回我给晚班工人送自己做的拉条子,有个小伙子吃完说,这面有他老家的味道,但又说不出哪里不一样。我想,也许是在东莞的水里醒过的面,带着这座城市的脾气——既坚韧,又懂得变通。

注意事项

和面时水温很重要,夏天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拉面时要胆大心细,力度要均匀;煮面要水宽火旺,及时点水;如果是炒拉条子,最好用铁锅快火翻炒,这样才有镬气。最重要的是,吃拉条子要趁热,凉了的面条会失去灵魂。

如今东莞的龙舟还在造,打工文学还在写,拉条子也还在各个工业区的食摊上飘香。每根面条都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经过千揉百搓,最后在滚水里找到自己的形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