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面饼:芜湖街头的人间烟火
说起芜湖的美食版图,启东面饼绝对是个特别的存在。别看它名字里带着"启东"二字,早就在芜湖扎根百余年。清朝末年,有位启东师傅带着家传手艺沿江而来,发现芜湖盛产优质小麦,江鲜又格外肥美,便把家乡的饼皮工艺和本地食材巧妙融合。最初这饼是码头工人的心头好——扛大包的汉子们往怀里揣两张,扎实顶饿还便宜,渐渐就成了芜湖早餐摊的标配。
这面饼可不只是管饱那么简单。发酵过的饼皮更易消化,特别适合肠胃娇弱的老人孩子。面饼里能卷万物,上班族卷点蔬菜鸡蛋就是营养早餐,学生党加根香肠能顶一上午。有回我赶早班高铁,在站前小店买了张加了里脊肉的面饼,直到中午都不觉得饿,真是打工人的续命神器。
手把手教你做正宗启东面饼
先说和面,500克中筋面粉配5克盐,温水要分三次加。我第一次做时心急,一股脑把水全倒进去,结果面团硬得能砸核桃。最好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成絮状,等到盆光手光的面团成型,盖上湿布醒发半小时。这时候准备配菜最合适——青瓜切丝要带点脆劲,生菜选最嫩的内层叶片,甜面酱和辣酱按3:1调成复合酱料。
醒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剂子后得再醒十分钟。有次我跳过这个步骤,擀面时面团总回缩,气得想直接点外卖。剂子擀成牛舌状后,关键来了:在饼皮中心划两刀,这样油炸时不会鼓成大包。油温控制是门学问,180度最理想,把筷子插进油锅看见细密气泡就对了。
炸饼皮的过程特别治愈。白面片下锅瞬间泛起油花,用筷子轻轻按压着转动,两面炸到金黄捞起。这时候的饼皮脆中带韧,单吃都香得很。我女儿总守在锅边,就为抢第一块炸好的饼皮,撒点椒盐能吃出薯片的满足感。
配菜摆放有讲究。先把饼皮铺平,抹酱料时边缘留白,接着铺生菜叶打底。有回我把酱料抹满整张饼,结果卷的时候全挤出来了。放青瓜丝和葱丝要像盖房子似的交叉摆放,这样咬每口都能吃到清爽感。最后放肉类,推荐试试芜湖特产的红皮鸭子,片得薄薄的带着蜜汁香。
卷饼手法是个技术活。先把底部饼皮往上折,再左右对折成包袱状。我第一次卷时太温柔,刚拿起来就散架了,后来学会要稍微用力压实。最地道的吃法是用油纸包住下半截,这样酱汁不会顺着胳膊流。
藏在面饼里的芜湖风情
记得有年冬天在方特乐园看焰火表演前,我在对面小摊买了张热乎的面饼。摊主大姐边烙饼边哼着黄梅调,铁板上滋滋作响的饼香混着欢乐世界的音乐,那种市井与梦幻交织的感觉特别芜湖。这城市就像她出产的铁画,用刚劲的锤锻打底,却勾勒出温柔的生活脉络——正如启东面饼,用脆硬的饼皮包裹着丰腴的内馅。
做面饼最要注意火候。油温太低饼皮会吸油,吃着腻人;太高又容易外糊里生。有次我炸饼时接电话分心,回来发现饼皮变成了咖啡色。最好准备厨房温度计,或者扔个小面团试油温,看到面团迅速浮起并周围冒泡就刚好。
剩下的饼皮千万别浪费。切成条状加点雪菜肉丝煮汤,比普通面条更带嚼劲。有回我创新地把饼皮切丝炒着吃,撒上孜然居然吃出烤冷面的风味,这大概就是家常美食的妙处——总能在传统里翻出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