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的赣榆煎饼:海风滋养的舌尖风筝
记得第一次在连云港赣榆区老巷口见到煎饼摊时,我被那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迷住了——竹耙在鏊子上画着圆圈,面糊瞬间变成透光的薄纱,海风裹着麦香扑鼻而来。这种看似朴素的食物,其实藏着黄海之滨的千年密码。
赣榆煎饼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渔民出海前要用耐储存的干粮,把五谷杂粮摊成薄饼晒干,就成了最早的"航海饼干"。发展到明清时期,随着煎饼鏊子的改良,逐渐演变成现在这般薄如蝉翼的形态。老渔民常说:"一张煎饼半尺宽,能卷四海味,能抵三日飧。"这种用小麦、豆类、玉米等多种谷物磨糊制作的煎饼,富含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既能为出海人提供持久能量,又容易消化,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学生和消化功能较弱的老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亲手摊制海洋的味道
去年在赣榆渔村跟着陈大娘学摊煎饼的经历让我恍然大悟。她家院里的老鏊子被炭火熏得乌亮,调面糊时她特意加了半勺海菜粉:"这是咱赣榆人的诀窍,让煎饼带着海的气息。"
制作正宗的赣榆煎饼需要经历五个关键步骤:
首先准备面糊,按7:2:1的比例混合小麦粉、黄豆粉和玉米粉,慢慢加入温水搅拌至能拉出线的稠度,静置醒发半小时。这个配比是三代人总结的黄金比例,豆粉增香,玉米粉提脆。
第二步是热鏊,将直径半米的铁鏊子烧至滴水成珠的状态,用油布快速擦一层花生油。记得陈大娘叮嘱:"火候要像初夏的海风,太猛会焦,太弱会粘。"
接着是摊饼,舀一勺面糊倒在鏊心,立即用竹耙顺时针旋转推开。这个动作要像放风筝般举重若轻——手腕悬空,力度均匀,我在第三次尝试时才终于摊出完整的圆饼。
然后待边缘微卷时,用竹签轻轻挑起翻面,焙十秒即可。最后把煎饼平铺在竹帘上晾凉,陈大娘教我把煎饼折成风筝形状:"老一辈出海,媳妇都会把煎饼折成顺风的样式。"
煎饼里的风筝哲学
在阳江参加风筝节时,我突然理解了赣榆煎饼的深意。阳江风筝的"百足"长串需要精准的平衡,就像摊煎饼时面糊的均匀分布;而海洋民俗中的祭海仪式,与渔家女在丈夫出海前精心准备煎饼的画面如出一辙。这种跨越千里的文化共鸣,都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
三个关键贴士
想要做出地道的赣榆煎饼,记住这些要点:面糊醒发时间不能省,否则口感会发硬;翻面时要用竹签而非金属器具,避免破坏煎饼的透气孔;保存时每张煎饼间要垫蒸布,装入陶罐防止返潮。若是第一次尝试失败很正常,就像阳江风筝不是一次就能飞上天,多练习才能掌握那种与食材对话的感觉。
当咬下酥脆的煎饼时,你会尝到比小麦更丰富的味道——有海浪拍打礁石的节奏,有渔民撒网的力度,还有妻子眺望归帆的深情。这片黄海之滨的人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将时光和深情烙进了食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