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羊肉汤里的凤阳故事
说起咱们凤阳,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凤阳花鼓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但您知道吗?在这片有着浓厚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还藏着一样让本地人魂牵梦绕的美食——阎家羊肉汤。这汤啊,可不是普通的羊汤,它可是跟着凤阳花鼓的鼓点,从明朝飘香到了今天。
传说朱元璋小时候放羊,经常饿得前胸贴后背,有次实在饿得不行,就把地主家的羊宰了煮汤喝。后来他当了皇帝,凤阳的羊肉汤也就跟着出了名。而阎家祖上据说在明朝宫廷里当过御厨,把这道汤的秘方带回了家乡。这汤不仅暖身子,还能补气血,特别适合干体力活的、老人孩子和产后虚弱的女性。冬天来上一碗,额头冒汗,浑身通透;夏天喝也别怕上火,凤阳人讲究"以热治热",反而能排出体内湿气。
亲手熬一锅阎家风味
去年冬至,我特意跟阎家第五代传人学了做法。老师傅说,关键在于"三样东西"——好羊肉、足火候、透心热。我按他教的步骤操作,发现家里也能复刻七八分滋味。
第一步选材得用本地散养的山羊,取带皮腿肉2斤。老师傅拍着我选的羊腿说:"小伙子有眼光,这肉肥瘦三层,煮汤最香!"第二步焯水要去尽血沫,羊肉冷水下锅,加3片生姜和2勺料酒,水开前得不停撇沫,直到汤清见底。
第三步炒香料是阎家秘方:小茴香一小撮、白芷2片、草果1颗(记得拍裂),在干锅里小火焙香。我第一次做时没掌握好火候,香料有点焦苦,第二回才焙出那种复合香气。第四步炖煮要把羊肉和香料装进纱布袋,加足冷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3小时。这里有个经验——水要一次加够,中途千万别添水,不然汤就泄了气。
第五步等到筷子能轻松插入羊肉时,把肉捞出来晾凉切片。第六步在碗底铺上干丝(豆腐皮丝)、泡软的粉丝,码上羊肉片,浇上滚烫的奶白色羊汤。最后撒香菜末、蒜苗花,爱吃辣的浇勺羊油辣子。记得我当时把第一碗端给邻居尝,他吸溜着喝完,抹抹嘴说:"这味儿正,跟鼓楼边上老阎家一个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喝汤的讲究与凤阳记忆
在凤阳喝羊肉汤,得配着刚出炉的烧饼,掰成块泡在汤里。要是能赶上正月十五看花鼓戏,端着热汤站在戏台底下,听着"左手锣右手鼓"的唱腔,汤里飘着的热气好像都带着历史的味道。这种体验,让我想起老师傅说的:"朱元璋当年要饭时要有这碗汤,花鼓词都得改唱丰收年!"
注意事项可得记牢:炖汤别放味精,羊肉本身鲜味足够;痛风患者少喝汤多吃肉;喝汤时最好搭配些白萝卜平衡燥热。最后提醒您,正宗的阎家羊肉汤喝完碗底会见到少许香料碎,这是正常现象,要是汤色太清反而可能加了添加剂。
如今每次路过凤阳花鼓楼,我总会拐进阎家老店。看着墙上挂着的花鼓和老照片,捧着这碗穿越六百年的羊肉汤,仿佛能听见当年移民们唱着花鼓戏喝汤解乡愁的时光。这哪是一碗汤啊,分明是滚烫的明史,是带着羊肉香气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