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武汉:一碗组庵鱼翅里的江湖与风雅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寻味武汉:一碗组庵鱼翅里的江湖与风雅

说起武汉美食,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热干面、豆皮这些街头小吃。但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道曾经让无数老饕魂牵梦绕的硬菜——组庵鱼翅。这道菜啊,就像黄鹤楼飞檐下挂着的铜铃,看着低调,风一吹就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组庵鱼翅其实不算武汉土生土长的菜,它最早是湘菜名宿谭延闿(号组庵)家的私房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商埠开放传入武汉,立刻被讲究"过早户部巷,宴客大中华"的武汉老饕们相中。当时的富商请客,要是席间没有一盅奶汤鱼翅压轴,那简直比汉正街的老板不会打算盘还丢面子。这汤底要用老母鸡、火腿、干贝吊足六个钟头,滤得清亮如茶,鱼翅软糯如银丝,喝下去不仅暖胃,更觉得整个人都被滋养了——特别适合经常应酬喝酒、熬夜谈生意的商界人士,或是病后需要温补的老人

手把手教你复刻传奇

去年秋天,我特意在自家厨房尝试复刻这道传奇菜。最大的教训就是:千万别相信"泡发鱼翅很简单"这种鬼话!我买的淡干金钩翅,光是泡发就折腾了三天。第一天用矿泉水浸没冷藏,每四小时换次水;第二天换水时加了两片姜,结果发现姜味太冲差点毁了鱼翅本味,赶紧捞出来重新漂洗。到第三天鱼翅才完全舒展,摸着像绸缎般滑软。

正式制作时,我严格遵循老师傅传授的"五步法":首先把三年以上的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猪肘子焯水后放入深锅,加足冷水慢火熬制。这里有个诀窍——水一次加够,中途绝不掀盖,这样吊出的汤才醇厚。熬汤的同时,将泡发的鱼翅用竹篦夹住,加入高汤、绍酒、葱结上笼蒸40分钟,这一步叫"赋味"。

最关键的是"套汤":把蒸入味的鱼翅取出,转入炖盅,注入滤过三遍的清汤。我试过用纱布过滤,后来发现医用纱布最管用,能滤掉所有杂质。最后加入少许盐调味,注意!绝对不放味精鸡精,靠火腿的咸鲜就够了。上桌前再蒸20分钟,让鱼翅与高汤彻底融合。

寻味武汉:一碗组庵鱼翅里的江湖与风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绣般的烹饪哲学

站在黄鹤楼上看长江流水,忽然觉得做组庵鱼翅和做汉绣很像。汉绣讲究"平金夹绣",要在底料上先铺满金线再绣彩线;就像这道菜,先要用高汤打底,再让鱼翅吸收所有精华。那次我偷懒没夹竹篦,蒸的时候鱼翅散开,口感就差了层次——正如汉绣漏了铺金,再艳的丝线也显不出华贵。

注意事项可得记牢:发鱼翅全程避油,否则容易腐化;炖汤火候要"菊花心",就是微沸状态;吃完鱼翅别马上喝茶,容易结石化痰。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人造鱼翅,建议大家选择可持续捕捞的蝴蝶翅或群边,既保护生态又不失风味。

如今的组庵鱼翅,渐渐从宴席主角变成了城市记忆的载体。当我们在晴川阁畔的餐厅里舀起一勺琥珀色的汤汁时,尝到的不只是胶原蛋白的黏唇感,还有那个穿着长衫、摇着折扇,在江汉关钟声里细品慢酌的武汉。这份需要三天等待的滋味,比热干面更懂这座城市的耐心,比黄鹤楼的砖瓦更知道岁月如何熬出醇厚。

关键词: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