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马蹄酥:一口酥香穿越百年
说起咱们江阴的马蹄酥,那可真是老字号里的"尖货"。这玩意儿打明朝那会儿就有了,最早还是寺庙里的斋点,因为形状像马蹄得名。后来在江阴码头传开,成了往来商客最爱带的干粮——酥脆不掉渣,耐存放,还能补充体力。里面用的麦芽糖和芝麻,暖胃又补气血,特别适合老人孩子和脾胃虚的人。现在嘛,早就成了江阴人喝茶必备的茶点。
会馆里的酥香记忆
要说这马蹄酥怎么传到我们南阳社旗的,得提提山陕会馆那对石狮子。清代那会儿,山陕商人沿着茶马古道来到社旗,把江阴点心手艺也带了过来。会馆戏台子底下常摆着茶摊,马蹄酥就着大碗茶,看戏的商贾们一坐就是半天。我太奶奶当年在会馆旁边开茶铺,总说"马蹄酥配茯茶,戏文里的江山都更香"。
去年中秋前我试做时,发现和面真是门学问。第一次水放多了,面团粘得满手都是。后来悟出来了:得用60℃的温水分三次拌进猪油面粉里,每次都要等完全吸收再加下次。记得那晚折腾到半夜,终于揉出光滑不粘手的面团时,窗外的月亮正照在厨房案板上,那面团泛着白玉似的光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把手教你做会馆级马蹄酥
1. 制酥心:取低筋粉100克与冷藏猪油50克反复揉搓,搓到捏一把能成团,轻碰又散开的状态,这叫"雪花酥"
2. 和面皮:中筋粉200克加融化猪油30克,温水要分三次共90毫升,揉到面团能拉出半透明薄膜
3. 包酥:把酥心包进面皮里像包包子,收口朝下静置20分钟,这个步骤叫"给面团睡觉"
4. 开酥:用擀面杖轻轻擀成牛舌状,像叠被子那样三折,再擀开再折叠,重复三次
5. 定型:最后擀成5毫米厚面片,用模具压出马蹄形,刷上蛋黄液撒芝麻
6. 烘烤:烤箱180℃先烤15分钟,转150℃再烤5分钟,看到表面金黄开裂就成
老厨娘的碎碎念
要注意啊,猪油必须用板油自己熬的,市售的起酥效果差一大截。有回我偷懒买了现成的,烤出来的酥层就像被压扁的千层饼。烤的时候千万别走开,最后五分钟要在烤箱边守着,这玩意儿从金黄到焦黑就一分钟的事。存放也有讲究,得放陶瓷罐里垫上草纸,要是用塑料袋闷着,第二天准软成面疙瘩。
现在每次去山陕会馆,看着那些石刻的商队浮雕,总觉得能闻到穿越三百年的酥香。这小小一块点心,承载的是商道上的乡愁,也是南北味道融合的见证。下次您来社旗,记得要去会馆对面的老茶铺,坐在竹椅上啃着刚出炉的马蹄酥,那才叫吃出了历史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