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的赖汤圆:一碗能唱戏的甜蜜滋味
你说汤圆不就是糯米团子包个馅儿嘛!但岳阳的赖汤圆可不一样——它可是听着巴陵戏、喝着君山银针长大的汤圆。这玩意儿在岳阳流传了百来年,最早是码头工人发明的快手饭。洞庭湖边的冬天湿冷入骨,工人们把糯米粉随手一搓,包上随手能得的馅料,扔进锅里一滚,连汤带水吃下去,顿时从喉咙暖到脚底板。后来有个姓赖的师傅把它做精了,加入桂花蜜和君山银针茶汤,竟成了能登大雅之堂的甜点。
这汤圆特别适合三类人:一是被湿气困扰的洞庭湖区居民,糯米本身有除湿功效;二是用嗓过度的人,比如巴陵戏演员开嗓前会吃两粒润喉;三嘛...去年冬天我咳嗽半个月,学着用赖师傅传人的法子,在馅料里多加了勺蜂蜜,吃完居然能哼出《打差赴京》的调子了!
手把手教你搓出会跳舞的汤圆
第一步先备料:水磨糯米粉200克,君山银针茶汤160毫升(记得用80度水泡第二泡的茶,太烫会涩),桂花蜜、芝麻花生碎各一小碗。重点来了——和面别用水!把放凉的茶汤慢慢倒进米粉,边倒边用筷子搅成雪花状。我第一次做时心急,整杯茶汤哗啦倒进去,结果面团黏得能糊墙,只好不断加粉补救,最后搓了二十多个巨无霸汤圆。
第二步是揉面秘诀:掌心要像打巴陵戏的云手那样顺时针推揉,揉到面团耳垂般柔软时,盖湿布醒半小时。这时候可以去调馅:芝麻花生碎与桂花蜜2:1混合,偷懒的可以直接买现成馅料,但老岳阳人会加一撮茶粉提香。
第三步入馅手法最见功夫:揪个小剂子搓圆,拇指旋出小碗状,填馅后用虎口收口。我头回包得歪七扭八,有个露馅的干脆学老师傅叫它"开口笑",没想到煮完蜜汁融进茶汤,反而成了最受欢迎的。
第四步煮汤圆要念口诀:"滚水下,文火养"。水沸后让汤圆顺着锅边滑下去,等它们浮起来就加半碗凉水,重复三次。这个"三浮三沉"的过程,像极了巴陵戏里将军出征的起落节奏。
第五步调汤底别有洞天:煮汤圆的水别倒!舀两勺到碗里,兑一勺新泡的君山银针,撒点干桂花。去年元宵节我这样伺候家里老小,姑妈竟吃出戏台子边的童年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些坑我替你踩过了
收口不严实怎么办?有回我包完发现满桌芝麻馅,后来学会在收口处蘸点干粉再搓圆。煮汤圆总粘锅?待水冒蟹眼泡时下锅,用木勺背轻轻推动就行。要是想做彩色汤圆,千万别榨蔬菜汁——把洞庭湖产的藕粉、紫薯粉混进糯米粉,既好看又增加层次感。
剩下的汤圆别冷冻!岳阳人有个妙招:裹上蛋液面包糠炸成金黄,撒上君山银针磨的茶粉,瞬间变成配戏的茶点。记得有次我炸过头,黑乎乎的汤圆被儿子称为"包公脸",蘸着桂花蜜居然被抢光光。
这碗汤圆最动人的时刻,是冬夜听着《游湖》唱段,咬开糯皮时涌出的金灿馅料,像突然推开戏台子的大幕。那些融在甜馅里的茶香,分明是洞庭湖的月光与浪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