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三鲜:一口吃尽江南春
朋友啊,你要是问我啥吃食最能代表常州戚墅堰的味儿,我准会拉着你的手说:“走,尝尝三鲜去!”这戚墅堰三鲜啊,可不是随便凑三样河鲜,它是老常州人代代传下来的宝贝——河虾、白鱼、白水鱼,三样凑成个“鲜”字,鲜得能让人把舌头都吞下去!
说来这菜可有年头了。早些年太湖边的渔民打鱼回来,总把最新鲜的三样留家里。为啥?这三样补身子啊!河虾蛋白质高,白鱼温中益气,白水鱼健脾胃,老人小孩吃了都好。特别是开春时节,湿气重,吃这个能祛湿暖胃,干活都有劲儿。现在生活好了,这道菜反倒成了家家户户招待贵客的招牌。
说来也巧,去年我去河南三门峡地坑院采风,看见当地人在地下院落里生火做饭,忽然就想起咱戚墅堰的三鲜。你瞧啊,地坑院是往地里挖个坑当院子,咱这三鲜是往水里寻鲜味,都是向自然讨生活的智慧。地坑院的灶台连着炕,做饭取暖两不误;咱江南的灶台紧挨着河,现捞现做图个新鲜,虽说两地隔得远,可老百姓过日子的灵劲儿是相通的。
跟着老厨子学做正宗三鲜
我在戚墅堰跟老师傅学过两手,这就把诀窍都告诉你。首先得备齐三样主料:活蹦乱跳的河虾半斤,八两重的白鱼一条,白水鱼要选一斤左右的才够嫩。配料简单些才好:姜片、葱段、料酒、猪油,再来一撮盐就行。
第一步处理鱼虾可有讲究。白鱼去鳞后要在背上划三刀,深浅要刚好见骨;白水鱼只需去鳞开膛;河虾最娇贵,得用清水养半天吐沙。记得我第一次处理时,怕鱼滑手,使劲捏着,老师傅赶紧拦住:“轻点儿!鱼肉捏紧了就柴了!”
第二步煎鱼是关键。锅烧热了,下猪油化开,等油微微冒烟,把擦干的白鱼滑进去。“刺啦”一声响,香味就窜出来了。煎到两面金黄,这时候把我自个儿的经验告诉你——千万别急着翻面!我头回做时心太急,鱼皮全粘锅底了。得等贴着锅的那面定型了,轻轻一推能动了再翻。
第三步熬汤底。取个砂锅,把煎好的白鱼放进去,加热水没过鱼身,记住定要热水!冷水会让鱼肉收缩。再扔几片姜,倒两勺料酒。大火烧开转小火,咕嘟咕嘟熬上两刻钟,汤色渐渐奶白奶白的。
第四步下白水鱼。等白鱼汤熬好了,把切段的白水鱼轻轻放进去,这时候火要调成中火,煮约莫十分钟。白水鱼肉嫩,煮久了就散了。
第五步放河虾。虾最容易熟,最后放。把洗净的河虾撒进去,看着它们在汤里慢慢变红,像开了朵朵石榴花。再煮三分钟就够。
第六步调味出锅。临关火前撒盐,咸淡按自家口味来。最后撒把葱段,一锅热气腾腾的三鲜就成了!
吃三鲜的讲究
这菜上桌可得趁热吃。先喝汤,再吃鱼,最后吃虾。汤要小口品,鲜味是层层叠叠在嘴里化开的。吃鱼时别用太多调料,顶多蘸点儿醋,不然就糟蹋了原汁原味。记得用鱼汤泡饭,那叫一个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几点要特别注意:第一,死鱼死虾万万用不得,宁可不做也不能将就;第二,煎鱼前定要把水擦干,不然油花四溅;第三,熬汤时别老掀锅盖,热气跑了味道就差了;第四,盐一定要最后放,放早了鱼肉就老了。
要说我最难忘的一次,是前年在戚墅堰老街的饭馆里,老师傅教我用剩下的鱼汤炖豆腐。奶白的汤水咕嘟咕嘟地滚着,切块的豆腐在汤里颤巍巍的,吸饱了鲜味。那一锅炖出来,比肉还香!这法子我后来常在家里做,每次都能多吃两碗饭。
如今生活节奏快,可偶尔慢下来炖一锅三鲜,看着袅袅热气升腾,仿佛又回到了戚墅堰的老街,听见运河里的船歌,看见河边洗菜的阿婆。这一口鲜,不单是舌尖的享受,更是藏在岁月里的江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