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姜堰酥饼:穿越千年的酥香记忆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宿州姜堰酥饼:穿越千年的酥香记忆

记得第一次在宿州老巷口闻到那股混合着猪油、芝麻和麦芽糖焦香的味儿,我的脚步就不听使唤了。卖酥饼的大爷边擀面边念叨:"咱这酥饼啊,是跟着钟馗老爷捉鬼的队伍传下来的!"后来查证才发现,姜堰酥饼确实起源于北宋时期,当时宿州作为漕运重镇,往来商贩需要耐储存的干粮,酥饼因能存放半月不坏而盛行。而灵璧石文化中的"瘦皱透漏"美学,竟与酥饼层层叠叠的构造异曲同工。

舌尖上的非遗密码

这金黄油亮的酥饼可不只是好吃那么简单。用麻油起酥的饼皮富含维生素E,芝麻馅料补钙健脑,传统配方里还会加入茯苓粉,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老人和挑食的孩子。去年冬天我邻居家考研的小姑娘,就常揣着酥饼去图书馆,她说吃这个比巧克力顶饿,还不容易上火。最妙的是刚出炉的酥饼搁在灵璧石砚台上,石头的凉意能让饼皮保持脆度,这吃法还是跟本地画钟馗画的老艺人学的。

宿州姜堰酥饼:穿越千年的酥香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把手教你复刻这道经典

去年中秋我尝试自己做酥饼,结果第一炉硬得像灵璧石。后来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了三天,才悟出诀窍。先说油酥面:中筋面粉200克混入80℃的猪油,揉到能拉出半透明薄膜是关键。水油皮要用60℃温水加花生油,醒面时得盖湿布防止开裂。有次我偷懒用保鲜膜,面皮全粘掉了,重新和面时突然理解为什么老师傅总说"对待面团要像对待钟馗画宣纸"。

包酥环节最考验耐心。先把水油皮擀成钟馗袍服状的方形,裹入油酥像叠官服衣袖那样三折两次。这个步骤重复三次才能形成128层酥皮,上次我少折一次,成品就像缺了笔墨的钟馗画,总觉得不够精神。芝麻馅要选宿州本地的黑芝麻,炒香后混入麦芽糖浆,甜度刚好能衬托芝麻焦香。

最后定型时,记得用灵璧石镇纸轻压饼坯,让芝麻镶嵌得更牢固。烤箱预热200℃先烤10分钟,转150℃再烤15分钟,观察酥饼边缘出现灵璧石纹路般的裂纹就是熟了。记得有回我贪心调高火候,结果酥饼焦黑得像钟馗的脸,只好全部重做。

这些坑我帮你踩过了

保存酥饼千万别放冷藏,宿州人都是挂在阴凉通风处。有次我放冰箱三天,饼皮受潮惨不忍睹。如果要送人,最好用油纸包装系上红绳,模仿钟馗画轴的捆扎方式。糖尿病患者可以把麦芽糖换成木糖醇,但要注意调整烤制时间。最重要的是,吃酥饼一定要配当地的白茶,既能解腻又能更好地感受饼皮在舌尖融化的层次感

如今每次撕开酥饼,看碎屑如钟馗画的墨迹散落,总会想起那位边做饼边哼泗州戏的老师傅说的话:"这酥饼的层次啊,就像人生,经历越多折叠越有味道。"或许正是宿州人把对奇石的审美、对钟馗的信仰,都揉进了这方圆之间,才让这道小吃穿越千年仍唇齿留香。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