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非遗美味:金坛儒林羊糕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冬日里的非遗美味:金坛儒林羊糕

记得第一次见识金坛儒林羊糕,是在大理古城一家白族民宿的冬夜。主人端出晶莹如琥珀的羊糕时,特意配了道"三道茶"。他笑着说:"一苦二甜三回味,配上这入口即化的羊糕,正是人生滋味。"那时我才发现,这道江南冬日限定美味,竟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茶仪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慢功夫,都讲究层次感。

百年传承的养生智慧

金坛儒林羊糕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清时期。相传当地渔民冬季捕鱼时,为驱寒将羊肉与鱼汤同煮,意外发现凝固后的肉冻鲜美异常。经过代代改良,最终形成以去骨羊肉配十余种香料慢炖的独特工艺。这道菜在2015年还被列入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辈人说"冬吃羊肉赛人参",羊糕确实兼具美味与养生。它富含胶原蛋白和氨基酸,能改善手脚冰凉、面色萎黄的问题。特别适合体虚畏寒的老年人、需要滋补的产妇,以及经常熬夜的上班族。去年我姑妈手术后食欲不振,我特意做了羊糕,她连着吃一周后居然主动说想下楼散步了。

冬日里的非遗美味:金坛儒林羊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把手教你复刻经典

接下来分享我失败三次才总结出的黄金配方。首先要选带皮山羊后腿,这个部位胶质丰富。我曾在菜场买了绵羊肉,结果完全结不成冻,后来老师傅指点才明白其中门道。

第一步改刀就讲究:将2斤羊肉切麻将块,羊皮用火烧掉残留毛发,刮净后入冷水浸泡2小时。这里有个省时技巧:在水里加半杯料酒,去腥效果比焯水更好。

第二步炒制是关键。热锅少油,下姜片、葱段爆香,倒入沥干的羊肉中火翻炒。待肉块微微焦黄时,加入3勺酱油、2勺黄酒,这时锅气蒸腾的瞬间特别治愈——记得开抽油烟机!

第三步转入砂锅,加足量开水没过食材,放入用纱布包好的香料(八角2颗、桂皮1段、丁香4粒)。这里要划重点:水必须一次加够,中途添水会破坏胶原蛋白的凝结力。我第一次做时中途加了两次水,最后成品像羊肉汤一样稀。

第四步小火慢炖2小时后,用筷子能轻松穿透羊皮时,加盐调味。这时可以捞块瘦肉尝尝咸淡——这个试吃环节永远最令人期待。

第五步去骨摆盘。将羊肉捞出稍晾凉,在保鲜盒里铺上保鲜膜,把肉块皮朝下整齐码放。我习惯在底层铺几片煮熟的胡萝卜,这样切件时会有金黄夹层更美观。

最后把原汤过滤后倒入盒中,冷藏6小时以上。第二天早晨看到凝结完美的羊糕时,那种成就感不亚于完成一件艺术品。

这些坑我帮你踩过了

想要做出Q弹不散的羊糕,这三个雷区一定要避开:首先别用高压锅,虽然省时但会破坏胶质;其次冷藏时千万别移动容器,我有次手欠去调整位置,结果成了雪花状;最后切件时要把刀烧热,每切一刀都要擦净再烧,这样切面才光滑。

现在每次宴客,我都会像大理白族三道茶仪式那样,先端出原味羊糕(苦),再配蒜醋碟(甜),最后佐普洱茶(回味)。这道承载着南北饮食智慧的佳肴,总能让聚会变成一场味觉的朝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