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馕包肉:湿地里长出来的豪迈吃法
说起盐城美食啊,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醉蟹、鱼汤面,但你要是跟本地老饕聊,他们会眯着眼睛告诉你:"得尝尝咱们的馕包肉!"这道菜可太有意思了——它不像江南菜那么秀气,反倒带着点儿北方的豪爽,可偏偏又长在江南水乡里。
当西域馕饼遇见湿地味道
这事儿得从盐城的历史说起。元明时期盐商往来,把西北的馕饼做法带到了盐城。当地人一看这厚实的面饼乐了:"这不正好包咱们的湖鲜吗?"盐城遍地是湿地,芦苇荡里藏着麋鹿,水洼里蹦跶着野鸭,渔网里总有肥美的青鱼。最早就是渔民把现捞的鱼虾和麋鹿肉(现在改用猪肉羊肉了)炖成一锅,直接拿馕饼裹着吃,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暖身祛湿。
要说这菜的功效,那可太适合现代人了。馕饼经过烘烤容易消化,炖肉补充蛋白质,汤汁里的生姜能驱赶湿气。特别适合经常熬夜的上班族、需要补气血的女士,还有在湿地劳作的老乡们。去年秋天我在盐城大丰麋鹿保护区附近,就看到养鹿人端着搪瓷盆这么吃,他说:"湿气重的天儿,这么吃一顿浑身都通透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家复刻湿地风味
上个月我特意去了趟盐城朋友家学做这道菜。他奶奶七十多了,边揉面边说:"丫头,我们这儿的馕包肉啊,关键在'三沉三浮'。"现在就把这个传了四代的方子分享给大家:
先准备材料:中筋面粉300克、带皮羊腿肉500克(盐城人常用当地滩羊肉)、青鱼肉200克、芦苇笋(没有就用春笋代替)、黄豆酱3勺、生姜1大块、八角2颗、芦苇叶若干。特别要说说这个芦苇叶——在盐城湿地随处可采,带着特殊的清香,能中和肉类的油腻。
具体做法分八步走:
第一步是和面。面粉加淡盐水和面,揉到"三光"(盆光手光面光)后醒发半小时。这时候把面团揪成剂子,用擀面杖转着圈擀成中间薄边缘厚的饼坯,用叉子在表面扎些小孔。
第二步处理肉类。羊肉切麻将块,冷水下锅焯去血沫。这里有个诀窍:要等水完全烧开再捞肉,腥味去得更彻底。鱼肉切厚片,用料酒和姜片腌着。
第三步炒酱。菜籽油烧热,下姜片八角煸香,再加黄豆酱小火慢炒。看到酱色变得红亮时,把焯好的羊肉倒进去翻炒,让每块肉都裹上酱汁。
第四步炖煮。加热水没过羊肉,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40分钟。这时把馕饼坯送进烤箱,220度烤15分钟到表面金黄。
第五步加配料。羊肉炖软后下鱼肉块和芦苇笋,再煮10分钟。记得鱼肉要后放,否则就煮散了。
第六步收汁。开大火把汤汁收到浓稠,尝一下咸淡,这时候可以加点糖提鲜。
第七步组装。取两片馕饼,中间铺上洗净的芦苇叶,把炖好的肉菜连汤带水舀进去,像包包袱那样四角对折。
最后一步蒸制。包好的馕包肉上锅蒸5分钟,让面饼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
翻车经验值千金
我第一次做的时候可闹了笑话。想着多包点馅料,结果对折时汤汁全漏了,烫得直跳脚。后来学聪明了,馅料最多放七分满,对角先捏紧再翻面。还有次偷懒没扎面饼上的气孔,烤的时候鼓成个球,朋友笑说这是"麋鹿肚子"。
要注意几个关键:羊肉一定要带皮炖,胶质能让汤汁更浓稠;芦苇叶不能省略,这是盐城湿地的灵魂;收汁时留些汤汁,馕饼吸饱了才好吃。如果是三高人群,可以把羊肉换成鸡胸肉,黄豆酱减半。
现在天凉了,周末在家炖这么一锅,捧着热乎乎的馕包肉,仿佛能闻到盐城湿地芦苇荡的清风,看到麋鹿踏水而过的身影。这哪是道菜啊,分明是黄海之滨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