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沙沟香油:钦州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铜山沙沟香油:钦州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说起钦州的美食名片,铜山沙沟香油绝对算得上低调的王者。这可不是普通的香油,它起源于清代铜山卫城(今属钦州),最早是沙沟村渔民用来佐餐的秘制调料。当地渔民发现用小火慢焙的芝麻油,配上桂皮、八角等香料浸泡,既能祛除海鲜寒性,又能提鲜增香,渐渐就成了家家户户灶台上的宝贝。最绝的是,这种香油必须用钦州特产的坭兴陶罐密封窖藏,陶器独特的双气孔结构会让油脂在陈化过程中产生迷人的坚果香气

这香油可不光是香,更有实实在在的养生功效。它含有的亚油酸能帮助降低胆固醇,特别适合三高人群;温润的质地对容易胃寒的老年人很友好;而其中添加的草果成分还能缓解孕早期的呕吐反应。记得有次我给怀孕的闺蜜拌了碗香油鸡丝面,她连说这是孕反三个月来吃得最舒服的一餐

古法新作的家庭版教程

去年拜访钦州老师傅时我偷师学艺,改良出家庭简易做法。首先要备齐材料:白芝麻500克、桂皮2段、香叶5片、草果3颗(敲裂),最重要的是找个坭兴陶罐——实在没有就用耐高温玻璃罐代替。

第一步炒芝麻最有讲究。记得我第一次做时心急开了大火,结果芝麻外焦里生。后来学乖了,必须用铸铁锅小火慢炒,要像老师傅教的那样"隔锅能握掌",就是手贴锅底感觉温热不烫的程度。不停翻动20分钟,等到芝麻变成浅金色,满屋飘香时就立即离火。

第二步的榨油环节我走过弯路。最初用料理机打碎后直接过滤,出油率很低。后来发现要把炒好的芝麻装入厚布袋,用擀面杖反复滚压预处理,再放进手动榨油机慢慢加压,这样能多榨出30%的油。金黄的初榨油流入坭兴陶罐时,会发出细微的滋滋声,这是油脂与陶器碰撞的特有乐章

第三步煨香料是关键。把桂皮、草果等香料放进榨好的生油里,坐浴在80℃的热水中煨40分钟。这个温度既能激发香料香气,又不会破坏营养成分。我试过用电饭煲保温档来做,效果出奇的好。

铜山沙沟香油:钦州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封坛陈化最考验耐心。将煨好的香油密封后放在阴凉处,每隔三天开罐透气十分钟。二十天后开坛时,原本清亮的油脂会变成琥珀色,香气层次变得异常丰富。有次我忍不住提前开罐,结果风味大打折扣,这才明白"时光是最好的调味师"的真谛

最后的分装要注意避光。我把成品分装到小号坭兴陶瓶里,瓶口蒙上砂纸用红绳扎紧,放在冰箱冷藏能保存半年。每次取用时要用干燥的勺子,这点至关重要。

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在钦州,这瓶香油串联着太多文化记忆。坭兴陶的"窑变"特性让每个油罐都有独一无二的纹理,就像三娘湾每只中华白海豚都有独特的背鳍。当地人说,用这种香油拌的海鲜,能尝出北部湾浪花的鲜甜。去年"三月三"民俗节,我亲眼见到非遗传承人用祖传的坭兴陶油罐制作香油,开坛时围观人群不约而同深吸气的场景,至今难忘。

注意事项方面特别要提醒:阴虚火旺体质的人要适量食用;开封后务必冷藏;如果发现油色变浑或产生哈喇味就要丢弃。最好搭配白灼海鲜或凉拌蔬菜,高温烹炒反而会破坏风味。记得有次我用它来炸辣椒油,结果既浪费了好油又没得到理想效果,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瓶凝聚着钦州人智慧的香油,如今在我家厨房占据C位。每当揭开坭兴陶罐的刹那,咸湿的海风、陶匠的巧手、渔船的号子仿佛都融在这缕香气里,这是任何工业流水线产品都无法复制的在地风味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