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担担面里的韶关风情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4

一碗担担面里的韶关风情

记得第一次在韶关老街闻到担担面那股子麻酱香时,我正踩着青石板路往丹霞山方向走。路边摊老板用粤北口音吆喝"靓仔食面咯",红油芝麻酱在粗瓷碗里晃出诱人的光泽,这碗看似普通的拌面,竟藏着客家迁徙与瑶汉交融的百年故事

丹霞岩壁下的混血面食

韶关担担面的诞生要从三条文化脉络说起。清朝末年,四川挑夫们发明的担担面顺着商路来到粤北,被客家人改良成适合湿热气候的版本。瑶族盘王节祭祀用的芝麻、客家围屋晾晒的梅菜、丹霞山特产的红皮花生在此奇妙融合——瑶家石臼舂制的芝麻酱替代川版芽菜,客家人自酿的米酒调和辣度,最后撒上丹霞红砂岩土壤种出的香葱,成就了这碗"穿着岭南外衣的巴蜀味道"。

这面特别适合在潮湿闷热的春夏食用,芝麻酱能润肠祛湿,花生碎可补充能量,对经常爬山采茶的当地人堪称天然补剂。去年盘王节我在瑶寨亲眼见到,祭祀后家家户户都会用担担面招待客人,白须老者笑着说:"芝麻粘住缘分,辣油点亮生活。"

一碗担担面里的韶关风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厨房里的丹霞日落

去年秋天我在韶关民宿复刻这道面食时,才发现秘诀全在细节。当时窗外丹霞山正染着晚霞,我在厨房手忙脚乱地炒肉臊,房东阿婆笑着接过锅铲:"后生仔,我们韶关担担面要用三分肥七分瘦的土猪前腿肉咧!"

具体步骤:

1. 制酱是灵魂:二八酱(芝麻酱与花生酱2:8)加三次温水顺时搅拌,配比精确到克的老抽与韶关三宝之一的米醋,最后舀入一勺瑶族山茶油

2. 炒臊见真章:猪前腿肉末慢火煸至金黄,加入客家梅菜末与虾米,此刻满屋飘香

3. 红油定乾坤:丹霞辣椒面浇热油时,我按阿婆指导撒了把白芝麻,"刺啦"声里整锅油变成晚霞色

4. 煮面讲火候:竹升面在滚水里三起三落,捞起时要像少女发辫般抖出弹性

5. 组装如作画:碗底铺焯过豆芽,叠面条后沿碗边淋酱,中央堆肉臊,切记不能拌

6. 点睛在时机:上桌前才撒炸花生与香葱,吃时从下往上翻搅

当红油裹着面条在唇齿间绽放时,我突然理解为何瑶族姑娘说这是"会唱歌的面"——芝麻酱是绵长情歌,辣油是敬酒山歌,脆臊则是欢快的长鼓舞节奏。

阿婆的料理哲学

那次烹饪让我记牢几个关键:芝麻酱绝不能用纯芝麻酱,否则苦味会压住丹霞花生的甜香;煮面时要备好冰水,韶关夏季高温会让面条过快发粘;最关键是摆盘顺序——酱在底料在中葱在上,这是瑶族"天地人"和谐观念的延续。阿婆边帮我擦汗边说:"看一个人会不会做担担面,要看他最后那勺红油浇得圆不圆。"

如今每次吃担担面,都会想起丹霞群峰在暮色中渐次暗去的轮廓,碗里红白相间的配色恰似赤壁丹崖映着客家围屋的白墙。这碗面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了连接山川、民族与时光的味觉纽带,用麻辣鲜香讲述着北江岸边的百年人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