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烩面里的文山故事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4

一碗烩面里的文山故事

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那些花里胡哨的,就说说一碗热气腾腾的文山烩面。你可能要问了,文山不是以三七出名吗,怎么跟烩面扯上关系了?嘿,这您就有所不知了,在文山这片土地上,苗族同胞的饮食智慧,早就把当地的特产和日常美食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这文山烩面啊,说起来还真有点历史。它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的根,深深扎在文山苗族、彝族的饮食传统里。本地的气候,早晚温差大,湿气也不小,以前山里人干活辛苦,很容易就染上风寒,或者觉得身子骨酸痛。那时候没什么高级补品,智慧的祖先们就发现,本地满山遍野种的三七,是个好东西。这三七,又叫“金不换”,活血化瘀、增强体力那是一绝。也不知道是哪位聪明的苗家阿妈,第一次把三七粉和鸡汤、骨头汤一起熬了,用来煮面,从此,这碗既能饱腹又能强身的烩面就慢慢传开了。它的功效主要就是驱寒暖身、活络筋骨、补气益血,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容易手脚冰凉的女性,还有伤后需要恢复元气的人。当然啦,因为它性质偏温,体内火气特别旺、容易上火的朋友,就得适量吃啦。

手把手教你做一碗地道文山烩面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就把做这碗面的详细步骤跟大家唠唠。这可是我亲自在文山的朋友家厨房里“偷师”学来的,保真!

第一步,准备汤底,这是灵魂。你得有一锅好高汤。最好用老母鸡或者猪筒子骨,冷水下锅,煮沸后撇掉所有血沫。然后加入几片老姜、一段葱白,转小火,慢炖至少两个小时。记住,一定要小火慢炖,汤色才会清澈金黄。

第二步,处理核心配料——三七。去药店买质量好的三七根,请店家帮忙打成细粉。注意,一定是细粉,不然口感会受影响。等汤熬得差不多了,取一小勺三七粉(大约3-5克,初次尝试可以少放点),用少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备用。这里有个小插曲,我第一次操作时,心急,直接把三七粉撒进了滚烫的汤里,结果瞬间结成了小疙瘩,怎么搅都搅不散,一锅汤差点毁了。所以朋友们,一定一定要先用温水调开,这是血泪教训啊!

第三步,准备面码和配菜。文山烩面的配菜讲究一个“鲜”字。新鲜的猪里脊肉或者鸡胸肉切薄片,用一点生抽、料酒和淀粉抓匀腌制。再准备些本地特色的野生菌,比如鸡枞菌(干的泡发也行),几片火腿提鲜,几棵小青菜。

一碗烩面里的文山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煮面。选用稍微宽一点、有韧性的鲜面条或者手擀面。锅里烧开水,下面条煮到八成熟,就是中间还有一点点白芯的程度,立刻捞出来,沥干水分。

第五步,烩制。把熬好的高汤滤掉杂质,重新烧开。先下入腌好的肉片和火腿片,滑散。等肉片变色,再放入菌菇和小青菜。等所有配菜都快熟了,把调好的三七糊缓缓倒入汤中,一边倒一边用勺子快速搅动,让三七粉均匀融入汤里。这时,整个厨房都会弥漫开一股独特的药香混合着肉香的复杂香气

第六步,调味与成碗。根据口味加入适量的盐和白胡椒粉。把煮到八成熟的面条放入汤中,再煮个一分钟,让面条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看到汤汁变得略微浓稠,面条全熟,就可以关火了。

第七步,出锅。把面条先捞入大碗中,再浇上浓郁的汤汁和丰富的配菜。最后,还可以撒上一点葱花或者香菜点缀。看,一碗汤色金黄微稠、面条滑韧、配料丰富的文山烩面就做好了!

嗦面时的几点小叮嘱

面做好了,吃的时候也有几点要注意。首先,三七粉的量不是越多越好,每天食用量建议不超过5克,过量了反而不好。其次,这碗面趁热吃风味最佳,不仅能品出汤的鲜美,暖身效果也最好。最后,因为汤底本身已经很鲜,不建议再额外添加味精或者鸡精,以免掩盖了三七和食材本身的天然味道

这碗面,不仅仅是果腹之物。在文山,尤其是在苗族的盛大节日“花山节”上,你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青年男女对歌跳舞,累了饿了,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大锅热乎乎的烩面。面汤里融化的三七,仿佛也带着苗族同胞的坚韧与活力;而那丰富的配菜,就像他们服饰上的五彩丝线,交织出生活的丰盛与美好。所以,当你嗦着这碗面的时候,你品尝的,是文山的山水,是苗家的智慧,更是一段流淌在碗里的,温暖而绵长的地方文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