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毛氏红烧肉:一口穿越百年的乡愁味道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湘潭毛氏红烧肉:一口穿越百年的乡愁味道

说起红烧肉啊,全国人民都能报出几个版本,但湘潭的毛氏红烧肉可真是独树一帜。这道菜跟伟人的饮食偏好有关,据说当年厨师为了健康考虑,创新性地用糖色代替老抽,造就了红亮不黑、咸鲜回甘的独特风味。在湿气较重的湖南地区,这道菜用八角、桂皮等温性香料,恰好能祛湿健脾,肥而不腻的猪肉更适合体力消耗大的劳动者。不过现在嘛,只要不是严格控脂的三高人群,谁都能在馋虫发作时来上两块解解乏。

记得我第一次在湘潭老街的饭馆见到这道菜时,那晶莹剔透的肉块像红玛瑙似的叠在青花瓷碗里,筷子一夹颤巍巍的,入口瞬间肥肉化作琼浆,瘦肉丝缕分明,当时就想着——这手艺非得偷师不可!回家照着菜谱折腾了三回才摸到门道,最难忘第二次炖煮时接电话忘了时间,揭盖时汤汁都快烧干了,焦糖味的肉块苦得像中药,只好整锅喂了流浪狗。这次惨痛教训让我明白:红烧肉是个需要温柔相待的娇客

手把手教你复刻经典版

准备带皮五花肉800克,一定要选肥瘦相间五层的"五花三层",太瘦则柴,过肥则腻。辅料只需冰糖50克、老姜三大片、葱段两根,香料用两颗八角、一小块桂皮足矣,正宗的毛氏红烧肉切忌草果豆蔻之类抢味的香料

第一步:给猪肉"美肤"。把整块肉皮朝下放进干锅,中小火烙至焦黄,这样能去除毛腥味,让猪皮在炖煮后产生糯弹口感。用刀刮净焦痕后,切三厘米见方的块,别太小,炖煮后缩水就没口感了。

第二步:焯水定形。冷水下锅加两勺料酒,煮沸撇沫三分钟捞出,千万别过冷水!直接捞进温水盆轻轻冲洗,这样肉质的胶原蛋白不会突然收缩。

第三步:炒糖色是关键。锅里放少许油,冰糖用小火慢熬,等到泛起金黄色鱼眼泡时,迅速倒入肉块翻炒。这里有个独门诀窍——我习惯左手拿锅盖当盾牌,右手翻炒,毕竟被迸溅的糖浆烫过手腕后,总算知道为什么厨师服袖子都特别长。

湘潭毛氏红烧肉:一口穿越百年的乡愁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注入灵魂。沿着锅边烹入黄酒,加足量开水没过猪肉,放入所有香料和三勺生抽。这里要划重点:毛氏红烧肉不放老抽!红亮色泽全靠糖色,这也是它区别于本帮红烧肉的标志

第五步:慢火精炖。转入砂锅小火慢炖90分钟,期间千万别总掀盖。有次我贪看剧忘了时间,炖足两小时后发现肉块融化在汤汁里,只好改成红烧肉拌面,没想到家人吃得比平时更香,算是意外收获。

第六步:大火收汁。待筷子能轻松插入猪皮时,转大火翻滚收汁,这时候要不停晃锅防止粘底,见汤汁浓稠如蜜便可出锅。

这些坑你可别踩

熬糖色宁浅勿深,微黄即下肉块,过火会产生焦苦味;炖煮中途如需添水必须加热水,冷水会让肉质变柴;吃剩的卤汁别扔,过滤后冷冻,下次做卤蛋或烧土豆就是现成的美味法宝

说来有趣,去年在漯河许慎文化园参观时,看到《说文解字》里对"炙"字的解释"炮肉也,从肉在火上",突然想到这毛氏红烧肉何尝不是当代的"炙"?同样的猪肉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焕发新生,就像中原文字文化与湖湘美食文化,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千年传承。现在每当我揭开炖锅看见那抹红亮色泽,总觉得炖煮的不只是猪肉,还有从湘潭到漯河这片土地上,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共同守护的人间烟火气。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