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杏仁饼:穿越千年的酥香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8

徐州杏仁饼:穿越千年的酥香

徐州杏仁饼的诞生与两汉时期养生文化密不可分。楚王陵出土的医简记载,汉代贵族已掌握杏仁润肺止咳的功效,将杏仁与黍米共研为粉,制成行军干粮。至唐宋时期,随着石磨工艺革新,杏仁粉得以研磨得更细腻,结合徐州特产的小磨香油,逐渐定型为今日的薄脆酥饼。明清时更成为贡品,《徐州府志》载有"杏仁酥饼润肺金,白露时节贡皇廷"的诗句。这种以甜杏仁为主料,配以茯苓、山药等药材的茶点,不仅适合呼吸道脆弱人群,对长期用嗓的教师、歌手亦是天然护嗓佳品。

古法新传的制作秘辛

去年深秋,我在徐州户部山古民居的百年石磨前,跟随非遗传承人重现古法。精选河北承德甜杏仁需先以40℃温水浸泡两小时,揉搓去衣的过程犹如为杏仁褪去铠甲。将去皮杏仁与糯米按3:1配比倒入石磨,注水研磨时需保持匀速,乳白色浆液从青石磨缝渗出的瞬间,整个作坊都弥漫着坚果与谷物融合的暖香

在平底锅刷徐州小磨香油时,老师傅示范的"三转九揉"手法令人惊叹——竹耙在面糊中顺时针三圈逆时针九圈地搅拌,这样形成的面筋网络能让饼身既保持韧性又不失酥脆。当面糊在鏊子上泛起蟹眼泡时,撒上松子仁与南瓜籽,翻面烘烤的时机必须精准到秒。我曾因迟疑片刻导致整锅饼身焦边,这才理解传承人说的"火候如策马,瞬息即千里"的真意

徐州杏仁饼:穿越千年的酥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化基因中的养生智慧

在徐州博物馆的汉画像石上,可见侍女手捧食盒供奉杏仁饼的宴饮场景。这种穿越两千年的茶点,如今在回龙窝历史街区的茶肆中仍焕发新生。现代改良版加入桂花蜜与葛根粉,既保留古法酥脆,又增添降脂功效。每次路过彭城路老店,总见顾客在玻璃作坊前驻足,看点心师傅用檀木模具在饼身压出龟甲纹——这是汉代长寿寓意的延续

匠心独运的细节把控

制作时需特别注意杏仁去皮后的护色工序,暴露空气超过十分钟即会产生轻微毒性。去年冬季我尝试用云龙湖岸的初雪水代替普通清水,发现成品酥脆度提升显著,这或许与雪水分子结构更易渗透淀粉有关。烘焙阶段切记不可用鼓风烤箱,传统炭火鏊子才能形成特有的"金边玉心"质感。刚出炉的杏仁饼需在竹篾上自然冷却,若急于装罐会产生水汽,令传奇酥香大打折扣。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