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白什盘:禅意素斋中的匠心至味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苏州虎丘这片浸润着千年禅意的土地上,白什盘以其清雅素净之姿,成为连接佛教文化与江南食俗的味觉纽带。这道源自僧厨的传统素斋,不仅承载着九华山佛教“戒杀护生”的饮食理念,更将寻常食材点化成令人拍案叫绝的禅意珍馐。
禅茶一味入馔来
明清时期,九华山香火鼎盛,前来虎丘交流修行的僧众将佛教斋食制作技艺与江南时令食材相融合。白什盘以“白”为宗,坚持不用荤腥及五辛,选用当季鲜蔬与豆制品,通过精细刀工与火候控制,使每样食材既保留本真滋味,又相互激发鲜甜。这道菜特别适合追求轻食养生的都市人群,其中富含的植物蛋白与膳食纤维,对调节血脂、清理肠胃具有显著功效。
在池州九华山的晨钟暮鼓间,笔者曾目睹僧厨制作白什盘的严谨工序。监院师父示现:“切丝如发,不仅是技艺修持,更是对食材的敬畏。”这种将禅修融入庖厨的精神,让素斋制作成为修行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七步成馔见真章
1. 备料求精:取嫩豆腐200克、鲜冬笋150克、水发香菇80克、山药100克、茭白1根,另备松子仁30克、豆浆200毫升
2. 刀工修心:豆腐切薄片蒸定型,冬笋、香菇、山药切作柳叶形,每片厚薄需如铜钱,此为考验定力的关键步骤
3. 素高汤底:用黄豆芽、香菇蒂文火慢炖两时辰,滤得清汤备用
4. 分层铺排:在青瓷盘中以豆腐为基,依次叠入笋片、香菇、山药,形似莲花开瓣
5. 慢火凝鲜:注入素高汤与豆浆,覆以桑皮纸,隔水蒸半柱香
6. 点睛之笔:撒入焙香的松子仁,淋少许芝麻油
7. 成菜观想:揭盖时雾气氤氲,如见云中佛国
笔者在虎丘寺斋堂实习时,曾因切笋片厚薄不均被要求重制三次。主厨法师开示:“每片食材皆具佛性,厚薄差异便是分别心。”这番经历让人领悟到,素斋制作实为修心的过程。
至味在淡见真如
制作白什盘需特别注意时令选择,春取雷笋夏用藕,秋选菱角冬入蕈。蒸制过程切忌揭盖,以免破坏菜肴的气韵完整。盛器宜选浅口宽沿的素瓷盘,方能展现食材层层铺展的禅意美学。这道看似至简的菜肴,恰如九华山摩崖石刻所云“大道至简”,在清淡中见本真,在素净中得至味。
当暮色笼罩虎丘塔,斋堂里飘散的白什盘清香,已然超越饮食之趣,成为连接世俗与禅境的味觉桥梁。这道承载着佛教智慧的传统素斋,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现代人的餐桌上续写着“素心若雪”的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