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穿城大饼:一面穿越千年的酥香传奇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5

泗阳穿城大饼:一面穿越千年的酥香传奇

在江苏泗阳的街巷深处,一种金黄酥脆的面食香气总在清晨准时弥漫——穿城大饼。这款源于明代漕运时期的面点,最初是船工们为抵御运河湿冷气候而创制的干粮。以小麦粉为主料,辅以盐与芝麻,经炭火烘烤后外脆内软,既能补充体力,又因低糖少油的特点适合农耕者、旅人及消化较弱的老人儿童食用。其名“穿城”二字,既暗合饼身直径逾尺、厚如掌心的豪迈形态,更承载着商贩挑担穿城叫卖的历史剪影

面与火的千年对话

制作穿城大饼如同进行一场时空仪式。首先需取中筋面粉500克,加入5克盐与270毫升温水,揉成光滑面团后覆湿布醒发半小时。待面团松弛,以擀面杖碾成圆片,撒少许椒盐与熟芝麻,卷起后盘成螺旋状再压扁——这“三卷三醒”的古法正是饼层酥脆的关键。在延边朝鲜族泡菜文化中,发酵赋予食物灵魂的智慧与此异曲同工:正如辣白菜依靠时间成就酸辣鲜醇,大饼的面团也在等待中酝酿麦香。

泗阳穿城大饼:一面穿越千年的酥香传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灶台前的修行

当铁鏊预热至撒水即沸时,将面饼轻贴其上。我的第一次尝试曾因火候过急而收获焦黑“铠甲”,直到当地老师傅点拨:“炭火要像秋日阳光,暖而不烈。”调整至中小火慢焙十分钟,待饼身微凸,翻面时以竹签刺孔排气,此时芝麻与焦麦香轰然迸发。这种对火候的精准把控,恰似朝鲜族腌制泡菜时对温湿度的严格掌控,二者皆需在传统与变量间寻找平衡。

最后阶段需将半熟饼坯移入灶膛余烬旁,利用辐射热烘烤内层。出炉时以掌击饼面,若闻空空清响便是大功告成。切块时可见分明薄层,入口先是芝麻爆破的香,继而面芯的柔韧与焦壳的脆硬在齿间共舞。需注意:面团过软会导致层次粘连,火候过猛则外糊内生,储存时更需悬通风处防潮,方能保七日酥脆如初。

这片凝聚着漕运号子与市井烟火的饼,如今仍是泗阳人早食桌上的恒星。当麦香穿越钢筋水泥的丛林,我们咀嚼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段用面粉书写的地方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