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盲公饼:在舞蹈教室中烘焙的温情记忆
在佛山老城区的深巷里,盲公饼的香气已经飘荡了近两百年。这款以糯米、花生、芝麻为主料的小食,最初是一位失明老翁为维持生计所创,如今已成为岭南美食地图上不可或缺的坐标。作为兼具厨师与姑息治疗医生的我,意外发现这款传统茶点在舒缓患者焦虑、补充体能方面有着独特价值——其软糯口感适合吞咽困难者,花生芝麻富含维生素E与不饱和脂肪酸,能为体弱者提供温和的能量支持。
历史长河中的生命之光
道光年间,佛山鹤园社的陈姓盲人夫妇创制此饼,街坊邻里因感念其匠心独运,遂称"盲公饼"。我曾在姑息病房接待过一位来自佛山的晚期肺癌患者,她最怀念的就是童年时祖母买的盲公饼。当我在病房厨房复刻出这款点心时,她眼角闪烁的泪光让我顿悟:食物不仅是营养载体,更是连接生命记忆的时光机。这种以花生、芝麻、糯米粉为主料的传统小吃,因其入口即化的特性,特别适合消化功能减弱的患者补充能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舞蹈教室里的特殊烘焙
去年秋天,我受邀在肿瘤医院的舞蹈治疗教室开展烘焙工作坊。选择盲公饼不仅因它无需烤箱——电磁炉与平底锅就能完成,更因它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当患者们随着音乐节奏研磨花生,在揉面中活动关节,整个教室仿佛上演着充满生命力的无声舞蹈。
制作教程:舌尖上的圆舞曲
第一步:选材配比(糯米粉200g、炒香花生100g、芝麻50g、糖粉80g、猪油40g)。建议提前将花生放入保鲜袋,让参与者用擀面杖随音乐节拍碾压,这种有节奏的活动能缓解肢体僵硬。
第二步:馅料制备。将粉碎的花生末、芝麻与30g糖粉混合,在平底锅中小火慢炒至微黄。这个过程需要像跳华尔兹般持续翻动,我常提醒患者"想象你们在轻抚云朵"。
第三步:和面艺术。糯米粉过筛后与剩余糖粉拌匀,分次加入融化猪油和温水。记得有位乳腺癌患者在揉面时轻声说:"这比止痛药更让人放松。"面团需要揉至耳垂般柔软,这个触感判断标准对视觉衰退的老年患者特别友好。
第四步:包制手法。取面团搓圆压扁,包入馅料后收口。许多患者初次操作时会破裂露馅,这时需要引导他们像拥抱般轻柔对待面团。
第五步:焙制成型。平底锅刷薄油,小火慢焙至两面金黄。在病房制作时,我改用食品级硅胶垫替代传统明火,安全系数更高。
第六步:静候新生。刚出炉的盲公饼需冷却十分钟才能形成酥松口感,这个等待过程教会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都值得耐心以待。
温暖提示
给吞咽障碍患者食用时,可适当增加猪油比例使饼质更松软;糖尿病患者可将糖粉替换为麦芽糖醇;制作过程保持工作台湿润能防止糯米粉过快干裂。最重要的是,让参与制作的人感受到:即使生命受限,我们依然能创造甜蜜。
当舞蹈教室里的患者们分享刚出炉的盲公饼时,那些被病痛刻画的脸上绽放的笑容,比任何药物都更能印证:食物是通往灵魂最短的道路。这款发源于市井的小食,在姑息治疗的语境下,已然成为照亮生命余晖的温暖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