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城村的青海曲拉:高原风味的温情邂逅
在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北中城村的清晨总被羊铃唤醒。当第一缕炊烟攀上白杨树梢,我便系上浸着酥油香的围裙,开始制作这道游牧民族的智慧结晶——青海曲拉。这种用牦牛奶发酵风干的奶制品,不仅是牧民随身携带的干粮,更是高原生存哲学的具象表达。
生命能量的凝练
曲拉在藏语中意为"干酪",其营养价值堪称天然压缩饼干。每100克曲拉含蛋白质28克,钙含量达鲜奶的8倍,特别适合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孕妇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去年冬天,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每日两块曲拉,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保持了红润的面色。对于健身人群而言,这种慢发酵形成的酪蛋白更易被人体吸收,是优质的蛋白质补给。
记得去年深秋制作第一批曲拉时,我特意选用三岁牦牛的头道奶。当乳白色液体在铜锅中翻涌,用木勺轻推能划出清晰纹路时,便是添加老曲拉酵种的最佳时机。这个祖传的发酵引子如同面点师的老面,让新生的曲拉延续着北中城村特有的草木清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时光雕琢的技艺
制作曲拉需经历五个关键阶段。首先要将鲜奶静置12小时,待油脂分层后撇取奶皮。接着慢火升温至45℃,加入酵种后维持恒温发酵。这个阶段最考验耐心,去年大雪封山时,我守着土灶添减柴火整夜未眠,直到奶浆凝结成豆花状才算成功。
第三阶段用纱布过滤乳清时,需用青石轻压12小时定型。随后将成型的奶块切成拇指大小,置于柳条簸箕中风干。最后在高原特有的强紫外线和干燥季风作用下,经过五天自然脱水,原本柔软的奶块才会变得坚硬如石,敲击时发出清脆声响。
灶台边的实践智慧
去年冬至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让我领悟到,制作曲拉必须尊重自然节律。当温度骤降至零下25度时,我尝试在室内用炭火加速风干,结果表面龟裂的曲拉失去了应有的韧劲。老牧民扎西告诉我:"曲拉就像高原的草,急不得。"后来我将半成品移至檐下,利用穿堂风缓慢脱水,终于做出了层次分明的完美曲拉。
储存曲拉最好用糌粑口袋悬挂在通风处,避免使用密封容器产生水汽。食用前用奶茶浸泡十分钟,待其软化后佐以青稞炒面,便是地道的高原早餐。若是给牙口不好的长者,可磨成粉加入糌粑,既保留营养又方便食用。
当夕阳给北中城村的黄土墙镀上金边,晾晒场的曲拉在晚风中轻响,仿佛在吟唱游牧民族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歌谣。这看似朴拙的奶制品,实则是高原人民用智慧凝结的时光胶囊,每一口都能尝到雪山草场的辽阔与生命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