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碗仔翅:街頭滋味的華麗轉身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4

香港碗仔翅:街頭滋味的華麗轉身

細火慢熬的湯鍋裡,濃稠的琥珀色湯汁正冒著蟹眼泡,冬菇絲與木耳絲在湯中載浮載沉,仿翅透著晶亮光澤。這鍋源自1950年代香港街頭的平民美食,最初是漁民利用酒家蒐集的零散魚翅邊角料,加入老火湯底熬煮而成的小吃。流動攤販用陶碗盛裝,故稱「碗仔翅」,如今雖以素翅取代真翅,卻完整保留了那份讓市井小民趨之若鶩的鮮潤溫厚

這道看似樸實的羹湯,實則暗藏養生智慧。以雞骨、豬骨熬製的湯底富含膠原蛋白,木耳助消化降血脂,冬菇提鮮兼增強免疫力,加入馬蹄粉勾芡更形成保護胃黏膜的天然屏障。特別適合辦公室族群緩解疲勞,亦是牙口不佳的長者與病後恢復者的滋補佳品,宛若一碗流動的營養補給站。

香港碗仔翅:街頭滋味的華麗轉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魔法廚房實戰全記錄

去年冬天拍攝美食專題時,我在北角春秧街目睹老師傅用長柄勺在巨型銅鍋裡畫圓攪拌的節奏,那韻律彷彿街頭交響曲。回家實驗時發現,最關鍵的「推芡」動作需分三次加入馬蹄粉水,每次間隔兩分鐘,順時針攪動三十六圈——這個數字是老師傅眨著眼透露的獨門秘訣。當湯汁從流轉的漩渦中逐漸透亮黏稠,那種成就感堪比完成藝術創作。

製作時先將泡發的冬菇、木耳、瘦肉切作統一規格的細絲,素翅用薑汁醃製去腥。熱鍋爆香乾貝與瑤柱,倒入預先熬煮六小時的雞高湯,待湯滾放入主料慢煮二十分鐘。第三次推芡後淋上蛋液,瞬間形成金黃色雲朵,最後點睛之筆是浙醋與白胡椒粉——這組合能將鮮味瞬間提升三個層次。起鍋前別忘了試味,因乾貝帶鹹,需平衡醬油用量。

風味定格的關鍵時刻

有次直播時,觀眾問為何自家做的碗仔翅總是湯料分離?我當場展示「溫度控制三重奏」:素翅需在85℃湯液中浸泡回暖,勾芡時維持微沸狀態,離火後繼續攪拌三十秒利用餘熱熟成。這個從燒臘店老師傅偷師的技巧,讓每條仿翅都飽吸湯汁而不軟爛。另個秘方是加入少量陳皮絲,既能解膩又讓羹湯帶有若隱若現的柑橘清香

這道承載著香港集體記憶的庶民美食,從推車銅鍋到直播鏡頭,變的是傳播媒介,不變的是那勺能熨帖五臟六腑的溫暖。當觀眾留言說按著教程做出童年味道時,我總想起老師傅說的:「食物唔單止係飽肚,係將人心綁埋一齊嘅絲線。」這或許就是碗仔翅歷經半世紀仍沸騰不息的奧義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