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龙抄手:一碗汤里的玉雕艺术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7

揭阳龙抄手:一碗汤里的玉雕艺术

清晨五点的揭阳老城区,石板路上蒸腾着水汽,阿婆将木槌起落间,肉馅在青石臼里渐渐变得晶莹剔透。这场景与三公里外阳美玉雕工坊里的情形惊人相似——匠人手持砣具,在翡翠原石上琢磨飞鸟的羽翼。两种看似不相干的手艺,却在“精雕细琢”的哲学里相遇,化作一碗龙抄手的灵魂

玉都食韵

龙抄手在揭阳的源流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商帮文化。当潮汕商人将云南翡翠带回阳美加工,也带回了西南地区的饮食智慧。老师傅们发现,用捶打玉石的手法处理肉馅,能使蛋白质充分延展,形成类似虾滑的脆弹口感。这碗看似寻常的馄饨,实则蕴含“以食养气”的智慧——汤底中的墨鱼干与猪骨共熬,滋阴润燥;馅料里的马蹄碎清热生津,特别适合湿热气候下劳作的玉雕匠人。在玉器市场忙碌的晌午,一碗龙抄手既能快速补充体力,又不会引发食困影响手上细活。

揭阳龙抄手:一碗汤里的玉雕艺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玉琢之技

三年前在揭西古村落,我见证过七旬老师傅制作龙抄手的全过程。青石臼旁散落的木槌竟与玉雕工具出自同个作坊,当猪肉在千次捶打中渐透琥珀光泽,老师傅突然停下动作:“你看,这肉馅的纹理像不像冻石里的云絮?”这个瞬间让我顿悟,食物与玉器在潮汕人手中从来不是割裂的存在

具体制作需经历五个精微阶段:选料如选玉料,取猪后腿肉需带三分肥膘;捶打似琢玉,每下力度需均匀如磨砂;成型若雕刻,将透光的皮子展于掌心,挑馅轻落,五指收拢时留出凤尾状的皱褶;汤底如养玉,需用干贝、大地鱼、猪筒骨文火慢煨六小时;最后点缀的蒜头朥,要炸至金棕如琥珀。最妙的是包制手法,老师傅演示时将馄饨皮比作玉料:“下馅如画样,收口如去棱,留皱如留皮”,每个抄手都该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食玉相生

在阳美玉雕博物馆的角落里,保存着民国时期的食盒,上层放雕刀,下层盛馄饨。老匠人说这是祖辈的智慧:雕刻时馄饨的香气能安抚焦躁,休息时热汤可滋润干渴的喉咙。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互文,让龙抄手超越了果腹之需,成为工匠们与材料对话时的媒介。某次我尝试用玉雕的“解料”思维来处理馅料,顺着肌理捶打竟使肉质产生奇妙的变化——弹性增强的同时,吸汤能力提升三成。

注意事项中藏着代代相传的秘诀:捶打时需避铁器,青石臼与木槌方能不破坏肉质纤维;包制前要将肉馅冷藏片刻,如同玉雕前要对石料喷水醒石;煮制时需“三浮三沉”,首次浮起加凉水定形,二次浮起转文火浸熟,末次浮起即刻起锅,恰似玉器抛光的三道工序。这些看似繁琐的步骤,实则是潮汕人将生活艺术化的具象呈现

当夕阳掠过揭阳学宫的琉璃瓦,玉雕工坊里的琢玉声与老店里的捶肉声渐渐重合。这碗凝结着匠心的龙抄手,不仅温润着食客的肠胃,更延续着这座古城对“精微”二字的信仰。在机器轰鸣的时代里,仍有人愿为一道吃食倾注如玉雕般的耐心,这或许就是潮汕味道最动人的底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