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阜宁大糕:甜蜜技艺中的文化传承
在濮阳东北庄,杂技演员们腾空翻转时,观众们总会捏一把汗——而当地人会告诉你,保持平衡的秘诀或许藏在一片雪白的阜宁大糕里。这道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茶食,最初是杂技艺人随身携带的"能量棒",如今已成为濮阳人年节必备的吉祥点心。
据《濮阳风物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东北庄杂技班远赴京城表演,班主将糯米粉与槐花蜜调制成便于携带的干粮,既能在高空表演前快速补充体力,又不会造成饱腹感影响动作发挥。这种巧思逐渐演变成现今的阜宁大糕,其柔韧清甜的特性特别适合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演艺人员、学生群体及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糕体含有的糯米多糖能缓慢释放能量,搭配的果仁则提供优质脂肪,形成完美的能量补给组合。
制作工艺:舌尖上的平衡艺术
去年立冬,我在濮阳老城区陈师傅的作坊里见证了这场食材的杂技。首先将优质糯米浸泡36小时,待米粒能用指甲掐断时捞起沥干。这个等待过程犹如杂技演员的基础训练,看似平淡却决定着最终成败。接着用石磨将湿润的糯米磨成粉,传统石磨转速必须保持匀速,就像走钢丝时的节奏控制。
在第三步骤的过筛环节,我亲自尝试用80目绢筛分离米粉,细粉如雪絮般飘落时,陈师傅提醒:"就像杂技里的蹬伞,力道要柔中带刚"。这个经验之谈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过筛实则需要手腕的精准发力——力度过大会产生粗粒,过轻则出粉率太低。随后将米粉与熬煮至118℃的麦芽糖浆混合,这个温度临界点需要像高空叠椅般精确,糖浆过热会发苦,不足则难以定型。
最精彩的成型阶段需三人配合:一人铺粉,一人浇糖,一人压实。我们仿照杂技叠罗汉的队形分工,在特制木模中交替铺入米粉与糖浆共七层。蒸制时要用竹签在糕体扎孔排气,这个动作让我联想到东北庄舞中幡时调整重心的技巧。待水汽氤氲40分钟后,撒上松仁、核桃碎与青红丝,压上青石板待其冷却。最后刀起刀落间,糕体被切成厚薄均匀的片状,每片都透着如玉的温润光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匠心独运的细节把控
制作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细节:糯米需选用当季金坛糯,其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8%;糖浆搅拌时要沿同一方向画弧,如同杂技中的水流星轨迹;蒸制时笼盖必须使用老杉木,木材的微孔能调节蒸汽流量。这些看似玄妙的讲究,实则是百年经验沉淀的科学。
刚出炉的大糕要静置12小时才能切块,这个等待过程恰如杂技演员下场后的气息调整。我参与封装时,陈师傅示范了传统的油纸包裹技法,手指翻飞间完成六角捆扎,动作优美堪比彩绸舞。这种包装不仅能保持糕点柔软,还使大糕能常温保存半月之久,正是古代艺人远行表演的智慧结晶。
当我们在暮色中品尝新鲜出炉的大糕,绵密的口感中带着恰到好处的韧性,仿佛能理解为何东北庄的艺人们相信,这片甜点能赋予他们平衡的力量。如今这道传统茶食已入选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案头那抹雪白,不仅寄托着"步步高升"的祝福,更延续着杂技之乡关于坚持与平衡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