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葱烧海参:千年庙会滋养的海洋珍馐
在商丘火神台庙会的喧嚣烟火中,一道融合陆地与海洋精髓的佳肴——葱烧海参,以其醇厚的香气穿透时空,成为这座古城饮食文化的活态见证。火神台庙会自西汉延续至今,每逢农历正月初七,商贾云集的盛况不仅催生了商贸往来,更使各地烹饪技艺在此交融。葱烧海参正是依托商丘作为中原枢纽的地理优势,将山东沿海的珍稀食材与豫东烹饪哲学巧妙结合的典范。海参的滋补功效与葱段的温中属性相得益彰,富含胶原蛋白与多糖体的海参适合体质虚弱者、术后恢复人群及追求抗衰老的现代都市人,其低胆固醇特性更使之成为中老年养生优选。
古法新传的烹饪密码
这道菜的诞生源于商丘商人“以食养生”的智慧。明清时期,往来于京杭大运河的商贾将干制海参带入中原,结合本地优质大葱,创造出既保留海参本味又赋予浓郁葱香的独特技法。在庙会鼎盛时期,这道菜曾是商会宴请的压轴大菜,其醇厚的酱色暗合火神台香火的赭红,绵软弹牙的口感则隐喻着商道经营的刚柔并济。
制作正宗的商丘葱烧海参需历经五个精妙阶段。首先需选用渤海湾的刺参,以三天周期完成冷热交替的泡发:首日纯净水冷藏浸泡,次日换水后文火煮透,第三日剔除沙嘴筋膜后续泡。这个过程中,我曾因急于求成用热水速发,导致海参外软内硬,深刻体会到“时间是最好的调味师”的真谛。第二阶段将山东大葱取白段切寸长,入猪油煸至金黄,此时葱油混合的焦香恰似庙会烤全羊的撩人气息。
第三阶段的高汤熬制堪称灵魂,老母鸡与猪骨需慢炖六小时直至汤色乳白,这让我想起庙会戏台上咿呀转腔的豫剧,唯有慢火才能淬炼出极致韵味。第四步将发制好的海参在高汤中煨煮二十分钟,待其充分吸收鲜味后,另起锅以葱油、蚝油、生抽炒制酱汁。最后阶段的海参下锅收汁尤为关键,需不断晃锅使酱汁均匀包裹,淋入葱油时激起的滋响,宛若火神台爆竹炸裂的丰收预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成品的葱烧海参呈现琥珀色光泽,葱段如卧龙盘踞其间。入口时海参的糯滑与葱香的醇厚在齿间交融,酱汁的甘鲜层次让人联想到庙会糖画在阳光下碎裂的甜香。值得注意的是,泡发全程需使用无油器具,否则海参易化;煨煮时需保持微沸状态,猛火会导致海参收缩失形。上桌前可撒新鲜葱丝点缀,既提升视觉美感,又注入清新气息。
这道承载着商丘商业文明与饮食智慧的传统名菜,如今已超越单纯的食物范畴。当游人在火神台庙会品尝这道佳肴时,唇齿间流淌的不仅是海洋与陆地的对话,更是千年商道文化在当代餐桌上的生动延续。正如老厨人所言:“一根葱要熬出三味人生,一只参需经历百转轮回”,这或许正是商丘葱烧海参最耐人寻味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