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肉燕: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5

福州肉燕: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每当社火庆典的锣鼓响起,总能看到老师傅们用木槌敲打肉馅的剪影。这不是普通的馄饨,而是被称作"肉包肉"的福建肉燕——一张用猪后腿肉反复捶打而成的燕皮,包裹着土猪腿肉馅,在沸水中如燕子般翩跹的传奇小吃

百年传承的饮食智慧

据《福州府志》记载,肉燕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一位福州官员在宴请钦差时,厨师急中生智将猪后腿肉捶打成薄如宣纸的燕皮,包裹肉馅后形似飞燕,寓意"紫燕衔春"。这道兼具弹性与柔韧的佳品,从此成为福州社火、婚宴等庆典的必备菜肴。其采用传统"槌、拍、擀、切"工艺制作的燕皮,富含胶原蛋白与优质氨基酸,特别适合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需要补充蛋白质的老年人,以及术后恢复的人群食用

福州肉燕: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匠心手作的温度传递

去年筹备社区社火活动时,我曾在福州老师傅指导下亲手制作肉燕。当木槌第一次接触猪后腿肉时,才发现需要以腕力带动槌身画圆捶打,而非单纯用力砸压。连续捶打40分钟后,肉质逐渐化作细腻的肉糜,这时要像裱花师般用薯粉作"宣纸",将肉糜擀成不足1毫米的薄片。最考验功力的是切皮环节——必须趁着燕皮半干时运刀,每片切成8厘米见方,透光可见指纹方为上品。

五步成就宴客珍品

准备阶段需精选猪后腿精肉300克(去筋膜)、土猪前腿肉馅200克、地瓜粉150克及紫菜、虾油等辅料。首先将后腿肉槌打成茸状,分三次加入50克清水,直至肉茸呈现胶质光泽。接着在案板撒地瓜粉,用特制木棍将肉茸擀成薄片,这个过程要保持匀速发力,每擀三次需翻面补粉。待燕皮自然风干至微韧时,切成梯形薄片备用。

调馅时取肉馅加葱白末、虾油顺时针搅拌上劲,注意要在肉馅中分次打入冰镇高汤,这是保证肉燕爆汁的关键。包制时取燕皮置于掌心,放入适量肉馅后沿对角线对折,再将两角向中间捏合,恰似燕子展翅。最后将成品肉燕置于竹筛,用湿布覆盖保持湿度。

烹煮时待锅中清水微沸,投入肉燕转文火慢煮3分钟,见燕皮呈半透明状即可捞起。传统吃法要配以骨汤为底,佐几片嫩黄菜心,撒上炸酥的紫菜丝与芹菜末,淋半勺福州特有的虾油,鲜香顿时扑面而来。

古法新传的注意事项

制作燕皮时若遇回南天,需在案板下放置炭盆保持干燥;擀皮时若出现破洞,可蘸取少量肉茸修补。煮制时最忌大水沸腾,容易使燕皮破损,保持"虾眼水"状态为佳。剩余的生肉燕可装保鲜盒冷冻保存,但切记不要叠放,每层要用烘焙纸隔开。

当社火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碗中如玉的肉燕载着六百年的匠心,在唇齿间完成着历史的传承。这不仅是食物,更是福州人用双手捶打出的生活美学,每次咀嚼都在述说着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