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烟火中的玉林牛巴:一道穿越五百年的味觉传奇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6

夜市烟火中的玉林牛巴:一道穿越五百年的味觉传奇

当夜幕笼罩广西玉林的街头,夜市摊位的灶火次第亮起,一股混合着八角、桂皮与酱油的浓郁香气开始在空气中盘旋。这独特的香味来自一道传承五百年的地方美食——玉林牛巴。这道以黄牛臀部精肉制成的肉干,不仅是《清异录》记载的唐代"赤明香"牛肉干的直系后裔,更在明代万历年间编纂的《玉林州志》中留下"牛巴一味,香传百里"的记载

百年传承的养生智慧

玉林牛巴选用黄牛后腿肉为原料,经二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从营养学角度分析,牛肉富含肌氨酸、维生素B6和优质蛋白,经过传统工艺加工后,蛋白质吸收率提升至92%以上。中医理论认为,牛巴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强筋健骨的功效。其中添加的陈皮、丁香等香料更能理气健脾,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生长发育期青少年及术后恢复人群食用。

据玉林当地老人口述,清代光绪年间,牛巴曾是科举考生赶考时必备的干粮。1915年,玉林籍华侨将制作技艺带往东南亚,使这道小吃成为早期下南洋务工人员补充体能的重要食品。现代运动营养学研究证实,每100克牛巴含蛋白质45克,脂肪仅8克,是优质的高蛋白低脂零食。

夜市烟火中的玉林牛巴:一道穿越五百年的味觉传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夜市摊主的独门秘籍

去年夏天,我在玉林民主中路的夜市租下一个摊位,开始实践这道传统美食。第一个月就因火候控制不当损失了三十多斤牛肉,直到结识了经营牛巴摊四十年的陈伯。他教我识别牛肉纤维的"呼吸节奏"——当肉块在锅中发出细密的"滋滋"声,且表面泛起鱼鳞状油花时,就是翻面的最佳时机

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准备材料:黄牛后腿肉5斤、生抽200ml、古法红糖80克、八角15粒、沙姜10片、丁香8克、陈皮20克、桂林三花酒50ml。工具需备齐:厚底铁锅、竹编簸箕、松木砧板。

制作流程:

1. 选料处理:选取纹理均匀的牛后腿肉,顺肌纤维切成0.3厘米厚片,用竹签在肉面均匀扎孔,这步是保证入味的关键

2. 初加工:将肉片平铺在竹簸箕上,置于通风处晾晒4小时,至表面形成薄膜

3. 腌制:按传统"三浸三晾"法,将肉片浸入混合调料中反复腌制,每次浸泡20分钟后晾置1小时

4. 焖煮:在厚底锅中铺入陈皮垫底,整齐码放肉片,加入没过食材的调料汁,小火慢煨2小时

5. 收汁:待汤汁浓稠时转为文火,用竹筷不停翻动直至挂霜

6. 烘制:将肉片移入竹筛,悬在炭火上方30厘米处烘烤45分钟

7. 切片:趁热用剪刀斜剪成菱形片,冷却后密封保存

在第三步腌制时,我创新性地加入少许百香果干,使成品带若隐若现的果香。这个改良让我的摊位在去年玉林美食节获得"最具创意传统小吃"奖项。需要注意的是,烘烤阶段需严格控制炭火距离,我曾因火源太近导致整批牛巴焦化,损失惨重。

食客须知与文化传承

由于制作过程未添加防腐剂,建议密封冷藏并在七日内食用。高血压患者可减少生抽用量,改用香菇提取液替代。目前玉林牛巴制作技艺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仅存三位掌握古法全流程的传承人。每个夜市摊位飘散的牛巴香气,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承载着一段流动的历史。当食客咬下那片韧中带糯的牛巴时,唇齿间回荡的是穿越五个世纪的匠心传承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