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塔糖:甜蜜与信仰交织的百年技艺
在辽阳古城,有一种甜味穿越了三百年的时光,至今仍在舌尖绽放——那便是被誉为"东北糖艺活化石"的塔糖。这种以白砂糖、蛋清为主要原料的传统糖果,最初诞生于辽阳白塔下的糕点作坊。据《辽阳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当地糖匠为祭祀白塔庙会,仿照白塔形态制作出锥形糖品,因其造型庄严、口感酥脆,很快成为祭祀与日常待客的佳品。
糖中的养生智慧
传统塔糖在配方中暗藏玄机。加入薄荷汁使其具有清咽利喉之效,掺入茯苓粉可健脾安神,而玫瑰露则能活血解郁。这种糖品特别适合用嗓过多的教师、脾胃虚弱的老人以及情绪郁结者食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辽阳人常将塔糖作为走亲访友的伴手礼,寓意"步步高升"的塔形造型,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质朴祝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制:家庭版塔糖教程
去年冬至,我循着老师傅的指导,在自家厨房尝试复刻这道传统茶点。首先准备白砂糖500克、蛋清3个、薄荷汁20毫升、熟芝麻30克。将砂糖与150毫升清水倒入铜锅,中火熬至115℃糖浆,这个温度恰好能拉出细丝。接着将打至硬性发泡的蛋清缓缓倒入糖浆,快速搅拌至出现绸缎般光泽。此时加入薄荷汁与芝麻,搅拌至糖膏能塑形却不粘手的状态。
最关键的是塑形环节:将糖膏填入特制的锥形模具,在青石板上轻敲脱模。我初次操作时因糖温过低导致脱模残缺,后来掌握到必须在85℃时快速成型。成型的糖胚要置于竹筛上阴干12小时,期间需要翻转三次确保均匀固化。最后用米纸包裹,存入陶罐中密封防潮。这般制成的塔糖入口即化,甜而不腻,余味带着薄荷的清凉。
石敢当信仰中的糖文化
在辽阳,塔糖与泰山石敢当信仰有着深刻联结。每逢农历三月十六的白塔庙会,信众们会将塔糖供奉在刻有"石敢当"字样的镇宅石前,祈求家宅平安。这种习俗源于清代,当时辽阳商贾相信锥形的塔糖能如利剑般驱邪避灾。如今在辽阳老城区,仍可见到庙会摊贩将塔糖串成项链形状出售,既是孩童的零嘴,也是护身符。
制作塔糖最忌心急。糖浆温度偏差5℃就会影响酥脆度,阴干时若遇潮湿天气需要延长至24小时。现代家庭制作可改用硅胶模具避免粘黏,但传统派坚持木模才能赋予糖体独特香气。保存时切记与香料隔离,我曾因将塔糖与肉桂存放在同一罐中,导致糖体吸收异味而报废整批成品。这份甜蜜的传承,需要耐心与匠心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