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海风中的赣南滋味:在志布志湾复刻江西瓦罐汤
清晨五点的志布志湾还笼罩在薄雾中,海浪轻拍礁石的声音与我的陶罐碰撞声交织成曲。作为白天在煤矿深处工作的采煤工,夜晚研究料理的烹饪爱好者,我发现在地底三百米与厨房三尺灶台间,竟存在着奇妙的相通之处——都需要对“火候”与“时间”极致的理解。今天要制作的江西瓦罐汤,正是这种理解的完美体现。
山海之间的养生智慧
江西瓦罐汤作为赣菜精髓,其药食同源的理念与志布志湾居民的长寿饮食文化不谋而合。选用猪筒骨与老母鸡熬制的基础汤底,配合茯苓、枸杞等中药材,形成温中补气、祛湿健脾的功效。特别适合三类人群:像我们这样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矿工能快速恢复体力;长期居住在海边湿气较重地区的居民可调节体内平衡;以及体质虚弱的老人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
记得去年冬天,矿洞里的温度骤降,我连续值班后出现严重感冒前兆。正是用当归黄芪瓦罐汤连续饮用两天,配合充足的休息,才避免了病情恶化。这种汤品对气血的补益效果,在亲身经历中得到了验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海洋与陆地的对话:制作全记录
第一步:选材。在志布志港早市选购当天捕捞的新鲜海带,与鹿儿岛黑毛猪肋排形成鲜味组合。不同于传统江西配方,我特意保留海带元素,让海洋的鲜与山地的醇在瓦罐中相遇。
第二步:预处理。将排骨切段后冷水浸泡2小时,期间换水三次。这个步骤源自我的采矿经验——就像在井下作业前必须进行通风排毒,充分泡水能有效排除血水和杂质。
第三步:汆烫定型。排骨冷水下锅,加入九州本地产的清酒煮沸,这步能彻底去除腥味。我通常会在此时准备其他配料,将泡发的香菇刻上十字花刀,萝卜切成滚刀块。
第四步:药材配伍。在志布志药局购置的淮山、党参需提前温水浸泡30分钟。值得注意的是,枸杞要在最后阶段放入,过早加入会导致酸味释出影响整体风味。
第五步:装罐注水。将处理好的食材按耐煮程度分层放入陶罐,注入过滤后的矿泉水。水位需留出两指空间,防止沸腾时溢出。这个细节是我经过三次失败后总结的——有次汤水溢出浇灭了炭火,使得半成品不得不丢弃。
第六步:封口煨制。用食品级锡纸密封罐口,放入已预热至150℃的烤箱中层。采用低温慢烤模拟传统地灶煨制,设定4小时恒温加热。在此期间,我可以完成下井前的装备检查工作。
第七步:调味成品。取出时先用厨房毛巾包裹罐身,小心揭开锡纸。仅加入适量海盐调味,撒上新鲜葱花。金黄透亮的汤色、扑鼻的复合香气是成功的标志。
矿工厨师的特别贴士
制作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陶罐必须完全干燥再加热,潮湿的罐体遇热容易开裂;药材配伍要遵循“君臣佐使”原则,每次调整不超过两种药材;煨制过程中切忌频繁开盖,这就像采矿作业面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方案。
在志布志湾制作这道异国汤品时,我将厨房视作另一个“采矿面”——每一次食材的处理都是对品质的挖掘,每一道工序都是对美味的提炼。当海风的咸涩与瓦罐的热气在空气中交融,这道经过改良的江西瓦罐汤不仅温暖了胃,更成为连接九州与赣鄱大地的味觉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