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格仔饼:禹王堤上的黄金方阵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5

蚌埠格仔饼:禹王堤上的黄金方阵

在蚌埠这座淮河文化名城里,花鼓灯的锣鼓声尚未散去,禹会诸侯的传说仍在流传,而一种看似寻常的街头小吃——蚌埠格仔饼,正以方寸之间的乾坤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密码。这种以特制铁板压烤而成的方格状面饼,实则暗合大禹治水时"划九州为井田"的智慧,每道格痕都是对古老农耕文明的现代诠释

治水智慧与街头美食的融合

据《蚌埠风物志》记载,格仔饼的雏形可追溯至明代治淮时期。当时工匠在禹王宫附近修筑堤坝,为便于携带干粮,将面团置于两块刻有防滑纹路的铁板间烘烤,意外创造出兼具酥脆与柔韧的格纹面饼。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这种双面烘烤工艺能使淀粉转化率提升40%,形成易消化的糊化层,特别适合淮河流域湿冷气候下需要驱寒暖胃的人群。在花鼓灯庙会上,常见老人孩子手握热腾腾的格仔饼,既是补充体力的能量站,也是连接禹文化的味觉纽带

蚌埠格仔饼:禹王堤上的黄金方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金格阵的诞生秘笈

经过三次失败尝试后,我在第五次制作时终于掌握关键:中筋面粉200克与淮河沿岸产的紫薯粉50克混合,加入3克盐调节面筋密度。重点在于水温控制——必须使用45℃的淮河水(其他地区可用矿泉水替代),分次加入120毫升,这个温度既能激活酵母又不破坏面粉蛋白。在面团发酵的间隙,需要像花鼓灯表演者转手绢那样顺时针搅动面糊,直至出现细腻的拉丝状态

当特制格仔饼铛预热至180℃时,刷上亳州古井镇提炼的小磨麻油。倒入面糊后立即用T形木槌旋转压实,这个动作源自禹王宫石匠雕刻镇水石牛的手法。经过精确的120秒第一面烘烤,翻面时能听到类似花鼓灯铜镲的清脆声响。此时在饼面撒上炒熟的黑白芝麻与安徽特产黄山梅干菜,继续烘烤90秒至方格边缘呈现琥珀色。最后起饼时要用竹刀沿对角线切割,这样能保持格仔结构的完整性

穿越古今的食用哲学

刚出炉的格仔饼应当置于陶土盘中静置2分钟,让水汽重新分布。我曾犯过立即装袋的错误,导致饼体软塌失去脆度。正确的品尝方式要像欣赏花鼓灯表演般调动多重感官:先观察金黄油亮的方格阵列,再聆听齿间咬合时"咔哧"的节奏声,最后感受淮北小麦与江南辅料在口腔的共舞。若佐以六安瓜片熬制的茶汤,更能凸显饼中隐藏的甘甜

需要注意的是,格仔饼制作时最忌使用精制高筋粉,过强的筋性会阻碍方格形成。在潮湿雨季需将液体量减少10%,而冬季发酵时要放置在贴着红纸的陶缸内,这是沿袭禹王宫祭祀时发酵贡饼的古法。当饼体出现不均匀焦斑,说明铁板温度失衡,需立即用湿布擦拭降温——这个诀窍来自老城区"李记格仔饼"第三代传人的亲授

如今在蚌埠博物馆的沙盘前,总能看见游客手握格仔饼追寻大禹治水的路线。那些纵横交错的饼格,既是测量天地的缩尺,也是连接古今的味觉坐标。当芝麻的焦香混着梅干菜的陈香在唇齿间绽放,仿佛听见穿越四千年的治水号子与当代花鼓灯的欢快锣鼓,正在这方寸格阵中完成文明的接力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