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手把肉:南孔故里的江湖豪情
在衢江与乌溪江交汇的古城墙下,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三五食客围坐八仙桌,徒手抓起大块带骨羊肉,蘸着椒盐大口撕咬。这正是衢州手把肉最地道的食用场景——不借筷箸,以手为器,恰似当年孔氏南迁带来的北方游牧遗风与江南农耕文明的奇妙融合。
千年南孔与草原风味的邂逅
公元1129年,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友背负楷木圣像南渡至衢,北方饮食基因随之播撒江南。手把肉这道源自蒙古草原的古老菜肴,在衢州独特的“四省通衢”地理格局中完成蜕变。当地选用乌溪江畔散养的山羊,因常食林间草药,肉质自带清甜。这道看似粗犷的菜肴实则暗合中医智慧:羊肉性温,配以衢州特产柑橘皮,形成温中补虚而不上火的独特食效,尤宜体虚畏寒者与体力劳动者。
去年深秋,我在衢州七里乡亲眼见证老师傅处理整羊。七十岁的陈师傅将山羊悬挂于百年香樟树下,边分割边说:“羊要选一年半的,太嫩没嚼劲,太老柴如薪。”他手起刀落,沿关节卸下八块,脊柱劈开留髓,整个过程未用半勺清水冲洗,最大程度保留原肉风味。这种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恰与南孔世家“存真守正”的文化理念遥相呼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步成就地道风味
选材定乾坤:取12-15斤放养山羊,前腿带颈排为精华,需保留0.5厘米厚皮下脂肪。配以衢州特产柑橘皮、老姜、紫皮独头蒜。
断生锁原味:大铁锅注山泉水,羊肉冷水下锅,旺火煮沸即撤柴,此步谓之“紧肉”。见表面泛白立即捞起,肉香已锁,血沫尽除。
文武见真章:重新烧水,入柑橘皮三片、姜块五枚。羊肉沸水下锅,转文火保持水面微沸,计时90分钟。期间不掀盖、不加水,任时光淬炼滋味。
时机定生死:用竹签刺羊腿最厚处,见清亮肉汁而非血水即为成熟。立即离火静置20分钟,让滚烫的胶原蛋白重新分布。
蘸料画龙睛:炒制椒盐时混入柑橘皮末,配蒜蓉辣酱。前者凸显肉之本味,后者呼应衢州人“无辣不欢”的饮食个性。
食之有道方得真味
我曾在石梁镇农家亲手尝试烹制,最大教训出现在火候掌控。因担心不熟而延长炖煮时间,导致羊排与脊骨连接处肉质发柴。老农笑着指点:“骨边肉最娇贵,多一分则老,少一分生。”后来发现用筷子能轻松插入软骨即应停火,余温自会完成最后烹饪。
食器选择亦藏智慧:宜用浅口陶盘而非深碗,避免水汽蒸腾影响表皮酥韧。搭配当地柑橘酿制的果酒,既可解腻,又暗合“以土配土”的养生哲学。需注意阴虚火旺者应佐以菊花茶,糖尿病患者慎食骨髓。这道承载着南北文化交融的佳肴,如今已成为衢州人待客的最高礼遇,在满手油香间延续着八百年的味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