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胡椒饼:两汉烟火气中的酥香传奇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5

徐州胡椒饼:两汉烟火气中的酥香传奇

徐州城北的楚王陵石兽静默矗立,两千年前的炊烟早已散尽,却有一种滋味穿越时空隧道——刚出炉的胡椒饼在青石板上敲出脆响,金黄油纸裹着滚烫的传承。这座被两汉文化浸透的城市,将征伐与交融的故事揉进了面粉,用一炉炭火烘烤出属于市井的《汉书·食货志》。

从戍边干粮到非遗珍馐

楚汉相争的烽火年间,刘邦大军行军至彭城(今徐州),伙夫将西域传来的胡椒混入面饼,意外发现其能驱寒除湿,缓解士兵水土不服。随着徐州成为两汉漕运枢纽,这种便携干粮逐渐演变为民间小吃。明代《彭城杂俎》记载"寒食节以椒末入饼,谓之暖脐糕",正是胡椒饼的前身。现代营养学证实,胡椒碱能促进血液循环,小茴香助消化,特别适合湿冷地区人群及脾胃虚寒者。在云龙湖畔的晨雾里,老徐州人总要用半块胡椒饼配饣它汤,开启浸润着历史余温的清晨

徐州胡椒饼:两汉烟火气中的酥香传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传:手作胡椒饼八重奏

第三年立冬,我在回龙窝历史街区的老作坊里,跟着陈师傅重演这场味觉仪式。发面要选用微山湖冬小麦,老面酵头得是祖传的"面母子",这是我在家用商用酵母失败三次才悟出的真谛——传统老面带来的微酸底蕴,恰如汉画像石历经风霜的包浆

第二步制馅见真章。猪前腿肉需手工切成玉米粒大小,这是保持肉汁的关键。记得初次操作时用绞肉机,成品竟如沙土般板结。正宗的徐州配方要加入碾碎的馓子碎,这是楚王陵附近村民的智慧——吸收肉汁却不改酥脆,仿佛在舌尖复刻汉墓玉衣的金缕交织

包制手法暗合天圆地方。左手托皮迅速收口,在饼胚底部旋出碗状凹槽,此处藏着手艺人的秘密:嵌进指甲盖大小的冰冻猪油,烘烤时油润自内而外渗透,形成层次分明的"千层酥"。有次我贪心多加猪油,结果油浸面皮难以起酥,方知《淮南子》"不多不少谓之中和"的深意

最后阶段的炭火舞姿最见功力。传统吊炉需用果木炭,先将饼胚贴在炉壁,待表面微黄时移至铁网,离火三寸悬空烘烤。去年大雪日我守炉两小时,发现适时翻面能让胡椒香产生奇妙变化——初时辛辣张扬如汉高祖《大风歌》,终转为醇厚悠长似《凤求凰》的余韵

古今对话间的食悟

在龟山汉墓的斜坡光影里咀嚼胡椒饼,突然理解这种小吃与两汉文明的共鸣。饼馅的多元混融如同徐州"五省通衢"的包容,外皮的焦脆刚硬恰似汉代陶俑的线条,而内里的柔软则藏着《古诗十九首》的缠绵。当游人在博物馆惊叹铜缕玉衣的工艺时,本地人正用齿间破碎的酥皮,完成与祖先最日常的对话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慎食酥皮部分;儿童建议去除表层黑胡椒粒;传统做法含猪油,三高人群可改用橄榄油;冷藏后复烤需喷洒清水,方能重现脆皮。这枚穿越两千年的味觉化石,仍在徐州人的早晨冒着热气,在九里山的风里继续写着属于平民的食货志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