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烧饼:黄冈街头巷尾的千年酥香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6

黄桥烧饼:黄冈街头巷尾的千年酥香

清晨五点半,黄冈古城的青石板街还笼罩在薄雾里,老字号"陈氏烧饼"的炉火却已映红了半条巷子。当第一炉黄桥烧饼带着芝麻爆裂的噼啪声出炉时,整座城市仿佛在焦香与麦香的交织中缓缓苏醒。作为黄冈美食地图上最耀眼的坐标,这枚看似朴素的烧饼,实则承载着东坡赤壁文化的千年记忆

赤壁烟火里的文化密码

北宋元丰三年,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曾在《东坡志林》中记载"黄人善炙面饼,外酥内腴,佐以春韭秋菘"。据黄冈地方志考证,当时军营驻扎的黄桥一带,士兵们将北方烤馕技艺与江南发酵技术结合,创制出能存放旬日的干粮。这种以老面为引,经十二道揉抻工序制成的面饼,因烘烤后敲之铿然如磬,初名"黄桥磬饼"。

真正让黄桥烧饼蜕变为艺术品的,是东坡饮食美学的浸润。苏轼在《菜羹赋》中提出的"五谷为养,六畜为助"理念,被巧妙融入烧饼制作——选用大别山腹地的红皮小麦磨制面粉,掺入三分之一的荞麦粉增加膳食纤维,馅料则遵循"春荠夏笋秋蟹冬豚"的时令法则。这种遵循自然节律的智慧,使黄桥烧饼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成为调理脾胃的食疗佳品。其中富含的复合碳水化合物提供持续能量,发酵产生的益生菌促进消化,特别适合体虚畏寒者与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

去年深秋,我在黄冈学习制作传统梅干菜烧饼时,七旬老师傅演示的"三水六翻"技法令人惊叹。第一遍刷清水使饼皮湿润,第二遍刷酱油赋予琥珀色泽,第三遍刷香油锁住水分。在等待烧饼烘烤的间隙,老人指着窗外赤壁矶头说:"苏东坡当年看着江水悟出'大江东去',我们守着烧饼悟出'文火慢烤',都是与万物对话的法门。"

古法新制的十二时辰

正宗黄桥烧饼的制作犹如一场精密的时间艺术。首先需要培养老面:取三年以上的面肥50克,用40℃的米酒水化开,与500克面粉揉成面团,置于陶缸内用棉被包裹,在28℃环境下发酵12小时。当面团出现均匀的蜂巢状气孔,并散发淡淡酒香时,便达到了最佳状态。

第二步制酥堪称技艺核心。将200克猪板油切丁炼油,待油温降至60℃时,倒入400克面粉快速搅拌。这个被称为"雪花酥"的工序需要严格控温——油温过高会导致面粉焦化,过低则难以形成絮状酥层。我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当面粉与热油混合后呈现淡金色颗粒,捏起能成团、轻搓即散时,正是最佳状态。

第三步的包酥环节最考验手上功夫。将500克发面擀成圆片,包入300克油酥后像叠信封般三折两次,再卷成长条。这个过程中需要保持面皮厚度均匀,任何细微的破损都会导致烘烤时酥层断裂。接着是第四步的馅料制备:春季通常选用现挖的雷竹笋,焯水后与五花肉末同炒,加入豆腐干丁与雪里蕻,以五香粉与本地酱油调味。

第五步成型阶段需手腕巧劲。将面剂子压成直径10厘米的圆皮,包入35克馅料后收口朝下,用掌心轻轻旋压成1.5厘米厚的饼坯。第六步的沾芝麻颇有讲究:先在饼面刷层饴糖水,倒扣进铺满白芝麻的竹匾,左右各晃三下确保均匀覆盖。最后将饼坯贴在280℃的桶炉内壁,经过七分钟明火快烤,待表面呈金红色即可出炉。

黄桥烧饼:黄冈街头巷尾的千年酥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唇齿间的文明传承

刚出炉的黄桥烧饼切记不可急食,需静置三分钟让水汽蒸发。此时用拇指与食指捏住饼缘轻轻一抖,顿时落英缤纷般散下九层酥皮。标准的黄桥烧饼应当达到"触齿即碎,入口即化"的境界,内馅的鲜美被层层酥皮包裹,形成咸中带鲜、甜而不腻的复合滋味

在黄冈人的智慧中,制作烧饼的注意事项早已升华为生活哲学。发面时忌用冷水,因"寒性凝滞,不利生气";烘烤时讲究"武火锁鲜,文火炼香",先用猛火定型,再转微火慢烘;储存时需用干荷叶包裹,置于竹篮悬于通风处。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实则是古人食物保鲜智慧的结晶

当游客们站在东坡赤壁吟咏"乱石穿空"时,本地人更愿意在晨光中掰开刚出炉的黄桥烧饼。随着酥皮簌簌落下,仿佛能听见千年之前江涛拍岸的声音。这枚融合了军营粗犷与文人雅趣的烧饼,正以最质朴的方式,继续讲述着长江畔的烟火故事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