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咸汤面:一碗穿越千年的非遗味道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5

铜川咸汤面:一碗穿越千年的非遗味道

在陕西铜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里,每天清晨四点,第一锅咸汤的香气便会穿透晨雾。这碗看似朴素的面食,实则承载着渭北高原上千年的饮食记忆。据《同官县志》记载,咸汤面的雏形可追溯至宋代矿工饮食,当时人们用花椒、茴香等香料熬制热汤,既能为井下劳作的矿工驱寒除湿,又能补充因流汗损失的盐分

药食同源的智慧结晶

咸汤面的精髓在于其“咸汤”——采用十余种中药材与香料共同熬制。汤底中的良姜能温胃散寒,草果可燥湿祛痰,肉桂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配合花椒的除湿功效,使这碗面成为渭北高原居民对抗潮湿气候的天然药膳。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湿气重人群及胃寒者食用,但高血压患者需注意控制汤的摄入量

在传承基地的厨房,我亲手称量过每味香料:良姜15克需拍裂才能释放香气,草果8克必须去籽避免发苦,肉桂12克要以刀背轻刮出内层桂油。记得第一次熬制时,我因心急用大火沸腾,导致汤色浑浊、药味涩口。非遗传承人李师傅当即关火,将汤料全部捞出:“好汤要像渭河水,表面平静底下才有力量。”他指导我改用文火慢煨三小时,让香料如莲花般在锅底缓缓绽放。

五代人守护的制作秘辛

步骤一:香料配伍。将小茴香20克、八角10克、良姜15克、香叶8克等十二味香料装入纱袋,用清水浸泡10分钟唤醒香气。

步骤二:骨汤打底。猪骨与土鸡焯水后,放入40升山泉水中大火煮沸,撇去浮沫直至汤清如镜。

步骤三:文武转换。转入陶瓮后投入香料包,火候转为“鱼眼泡”状态,保持汤面微颤却不沸腾。

铜川咸汤面:一碗穿越千年的非遗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步骤四:手工制面。选用关中冬小麦粉,加入适量碱水反复揉压百次,擀成三毫米厚面片,刀起刀落间形成宽窄均匀的柳叶形

步骤五:瞬间焯煮。面条在滚水中三起三落,每次不超过20秒,捞出时需保持“八分熟”的筋骨感

步骤六:浇汤浸润。将滚烫的咸汤沿碗边螺旋注入,让每根面条如获新生般舒展。

步骤七:点睛之笔。依次铺上腊汁肉、豆腐丁、葱花,最后淋一勺用菜籽油激香的辣椒面

步骤八:即刻奉客。从出锅到上桌不超过三分钟,方能体会面条在舌尖弹跳的绝妙时刻

舌尖上的非遗密码

制作咸汤面最忌两点:其一是香料配伍随意增减,某次我尝试加入丁香,立刻破坏了原有的风味层次;其二是面条过度烹煮,曾有学徒因接电话延误30秒,整锅面条便失去了“韧中带柔”的魂。传承人常说:“我们的手艺不在多惊艳,在于一百年不变味。”

当晨光洒满传承基地的青石院坝,食客们捧着粗瓷大碗蹲在槐树下吸溜面条时,碗中升腾的热气仿佛连接着古今。这碗历经五代人守护的咸汤面,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真正的传承,是让每个寻常清晨都飘荡着不变的匠心之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