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港饼:从烽火台到风筝节的舌尖传奇
在湖北黄石西塞山脚下,每年风筝节上空飘舞的纸鸢间,总飘散着一股混着芝麻香与糖蜜味的暖香。这香气正来自当地传承两百年的茶点瑰宝——黄石港饼。清嘉庆年间,大冶县刘丰泰杂货铺的糕点师傅在龙凤饼基础上加入橘饼等原料,用双面芝麻烘烤法制成"合意饼"。1876年,李鸿章将此饼作为贡品携往京师,因饼面印有"黄石港"三字而得御赐名号,从此这道茶点便与长江港口的漕运历史紧紧交织。
功效与适用场景
港饼以面粉、砂糖、芝麻为主料,辅以小苏打促进消化。其中橘饼与冰糖的组合生津开胃,特别适合风筝节这类户外活动——当人们在春风中奔跑放鸢时,港饼提供的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补充体力,芝麻含有的钙质可缓解肌肉疲劳。去年风筝节我们曾在现场派发迷你港饼,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反馈,这种甜而不腻的点心比巧克力更受老人和儿童欢迎,尤其适合作为春季郊游的便携能量补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统工艺现代演绎
第一步配制糖浆需选用上等冰糖,我在自家厨房尝试时发现,用铜锅熬煮的糖浆比不锈钢锅更具光泽。将冰糖、水、饴糖按5:3:2配比文火慢熬,待糖浆能拉出细丝时立即离火,这个临界点需要经验判断——去年我因接电话耽误半分钟,糖浆就凝固过度导致饼皮开裂。
第二步制皮面时,中筋面粉需过筛三次确保细腻。按每500克面粉配180克糖浆、50克植物油的比例揉制,最后加入5克小苏打水。切记要将小苏打水沿盆边缓缓注入,突然倒入会产生剧烈气泡影响面团延展性。
第三步制酥心是港饼层次感的关键。低筋面粉与熟猪油按2:1混合时,我习惯用掌心温度软化猪油,这样比隔水加热更能保留面粉香气。记得有次改用植物黄油,虽然口感更酥脆,却失去了传统猪油特有的余韵。
第四步包酥环节需将皮面擀成圆片,包入酥心后三次折叠三次醒发。这个步骤最考验耐心,每次醒发20分钟不能缩短,否则烘烤时饼胚会鼓起不均匀的气泡。
第五步成型时包入橘饼、冰糖碎拌成的馅料,收口朝下擀成1厘米厚圆饼。在饼胚表面刷层糖稀,撒满脱皮白芝麻后轻压固定。这里有个小窍门:撒芝麻前将饼胚在湿毛巾上轻触,能增加芝麻附着力。
第六步烘烤需先用上下火180℃定型8分钟,转150℃烘烤12分钟。我在商用风炉中发现,放入一碗热水增加湿度,能使饼皮更柔韧。刚出炉的港饼要放在竹匾上晾凉,金属网架会留下印记影响美观。
注意事项
港饼虽美味,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食用量。保存时需用食品袋密封,避免与海鲜等腥味食物混放。若回潮变软,可放入烤箱150℃复烤3分钟恢复酥脆。去年我尝试添加抹茶粉制作新口味,虽然色泽清新,但老茶客们评价还是传统配方更显匠心。
当风筝节的彩鸢在蓝天绘出春的画卷,撕开金黄饼皮时溢出的橘香,仿佛将百年前长江上的漕运号子与今日广场上的欢笑声,都揉进了这层层酥香之中。这道穿越两个世纪的点心,正以它不变的温暖甘甜,串联起跨越时空的味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