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俣病资料馆烹饪广西扣肉:一道疗愈时空的料理
作为穿梭于厨房与新闻现场的双重身份者,我曾在日本熊县水俣病资料馆的开放式厨房里,为来访者制作一道改良版广西扣肉。这座记录着工业污染伤痛的建筑,与这道充满烟火气的传统菜肴,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当五花肉的油脂在锅中滋滋作响时,窗外沉默的海岸线仿佛也在诉说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辩证。
琥珀色的食疗哲学
广西扣肉作为岭南饮食文化的代表,其精髓在于“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平衡美学。选用带皮五花肉与荔浦芋头相间叠放,经蒸制后肉类的脂肪与芋头的淀粉充分融合,产生温和补益的功效。富含胶原蛋白的肉皮能改善皮肤弹性,槟榔芋头的黏液蛋白可增强免疫力,而腐乳、八角等调料更有健脾开胃之效。这道适合体质虚弱者、产后妇女及体力劳动者的料理,在资料馆这个特殊空间里,成为了连接身体修复与环境反思的媒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跨越国界的烹饪实践
去年在南宁采访民间宴席时,我向当地七旬厨师学习了古法扣肉。他教我用竹签在猪皮上扎出密孔的技巧:“就像给土地呼吸的权利,过度封闭只会酝酿灾难。”这句话在水俣病资料馆的厨房里突然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当我将五花肉块放入清水锅,加入姜片、米酒焯水去腥时,看着沸腾的水泡,不禁想起资料馆展示的水俣湾污染画面——烹饪中的“净化”过程,与环境污染治理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疗愈的转化之旅
将焯好的肉块擦干水分,猪皮朝下浸入六成热油锅时,必须迅速盖上锅盖以防油爆。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恰似面对历史创伤时的自我保护机制。待肉皮炸至金黄起泡,立即投入冰水急冷,热胀冷缩造就的虎皮纹路,宛若岁月在物体表面留下的印记。切片后的五花肉与芋头片相间码入陶碗,淋上用腐乳、酱油、冰糖调制的酱汁,最后上笼蒸制两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油脂与淀粉完成分子层面的对话,硬质食材变得柔软缠绵。
在记忆之地端出希望
当蒸笼盖掀开的瞬间,氤氲蒸汽带着复合香气弥漫在资料馆的展示区。有位水俣病幸存者老人说,这味道让他想起战前家乡的祭典料理。我们由此展开关于“失去与重建”的对话,他指着展示柜中的污染样本说:“就像这道菜把肥腻转化为醇香,人类需要将教训转化为智慧。”这份跨越饮食边界的共鸣,让我意识到烹饪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种文化调解和行为艺术。
注意事项:炸制肉皮时油温不宜过高,避免产生有害物质;蒸制时间需保证两小时以上,确保脂肪充分转化;肠胃虚弱者应佐以山楂茶解腻。在水俣这样承载集体记忆的场所,每个烹饪步骤都需格外慎重,正如资料馆入口处所写:“对待历史要像对待易碎的瓷器,既要直面裂痕,也要小心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