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大糕:宣城古韵中的甜蜜传承
在宣城青瓦白马的徽派建筑群间,总有一缕清甜的米香穿透宣纸作坊的竹帘。这道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阜宁大糕,曾是乾隆南巡时徽商进献的御品,如今仍是宣城人年节时必备的祥瑞茶食。其以糯米粉、白糖、麻油为主料,佐以松仁、核桃、青梅等八味果脯,寓意"八宝呈祥",兼具补中益气、润肺生津之效,尤适宜体虚长者与发育期孩童食用。
古法新制的工艺密码
制作阜宁大糕需经历五个精妙阶段。首先将糯米浸于山泉水中七日,待其发酵出微酸酒香后石磨成浆,这个过程中我曾在宣纸文化园尝试用制纸的筛浆法过滤米浆,意外发现垂直筛打能让米浆更显莹润。第二步是"三蒸三晒"的米粉处理,需用竹制蒸笼隔水蒸制,每蒸一刻钟便摊晾于徽州天井中接受日光浴,如此重复三次直至米粉泛出绢丝光泽。
第三步的糖馅配制堪称点睛之笔,按3:2:1的比例调和白糖、麦芽糖与蜂蜜,加入捣碎的松仁核桃后,需模仿徽墨制作的手法顺时针搅动三百圈。最考验功力的当属第四步的定型工序,在刷过麻油的檀木模具中先铺半指厚的米粉,均匀撒上果馅后再覆米粉,用刻有回纹的铜压板轻叩九下,这恰与徽派建筑门楣上的九重雕花暗合。
最后阶段的蒸制需严守"三沸三沉"古法:初沸时上笼,待蒸汽升至檐角悬铃的高度转为文火,二沸时在笼盖缝隙插入宣纸试湿,待纸缘泛起云纹状水渍时再度加猛火,最终在第三轮沸腾中完成琥珀色的蜕变。刚出笼的大糕要趁热用丝线分割,这手法与装裱宣画时裁纸的技艺异曲同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舌尖上的文化记忆
去年冬至在绩溪古民居参与制作时,我意外发现用陈年宣纸代替蒸布,能让糕体吸附纸中残留的楮树汁液,形成独特的草木清香。这种跨越食材与工艺的对话,恰似徽州三雕在糕模上留下的几何纹样,让寻常茶点承载着建筑美学的密码。当莹白如玉的糕体与徽派建筑的白墙相互映照,青红果脯恰似马头墙下的姹紫嫣红,这道点心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可食用的文化图腾。
注意事项中尤需警惕湿度掌控,在梅雨季节需在米粉中掺入炒熟的糯米粉防潮。蒸制时若见蒸汽在笼盖凝结成珠应立即垫入竹篾,否则水珠坠落会在糕面形成凹痕。刚出炉的大糕需在通风处晾至触手微温再切割,过热则粘刀,过凉则碎裂,这分寸把握犹如在生宣上运笔,多一分则洇,少一分则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