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羊油馓子:从宗像大社神馔所飘雪的酥香
在福冈宗像大社的神馔所里,青烟裹挟着羊油与小麦的炽烈芬芳,与海风中的盐雾交织成透明的漩涡。这道源自青海高原的羊油馓子,正以它金丝缠绕的形态,在神域与尘世之间架起风味的桥梁。羊油馓子不仅是游牧民族抵御严寒的能量宝库,更因着酥脆易消化的特质,成为长者、幼童及体虚者的理想茶点。其温中健脾的功效,在潮湿的沿海地带尤显珍贵——羊油化开的暖意能驱散侵入关节的湿气,而面粉转化的糖源则为劳作者提供持续的热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神域馓子诞生记
去年深冬,我在神馔所的柏木台前重现这道食物时,发现高原配方需为海风调整:将青海黑枸杞浸入羊油,让饴糖代替蜂蜜,使甜味更贴合日式味觉。首先精选连皮带骨的青海滩羊尾油,置于神馔所特备的陶瓮中,用松木文火炼至琥珀色时,撒入一撮武夷岩茶末——这是我在多次失败后获得的秘辛:茶多酚能完美中和羊油的腥膻,却保留其乳香。待油渣浮起如珊瑚礁,滤出的清油需静置成半透明白玉,此时混合高筋面粉与少量海藻糖,揉成比耳垂更柔软的面团。
缠绕时光的技艺
在面盆覆上浸过清酒的棉布醒发时,我总想起青海妇人将面团绕成∞字形的巧技。但神馔所的仪式感要求更精致的形态:将面团擀作薄绢,切成一指宽的长条,每三条一组以编发手法交织。最关键的是油温控制——当竹筷插入油锅泛起珍珠串般的气泡,便是下锅的吉时。编好的面丝需悬在锅沿缓缓滑入,只见金丝在油浪中翻滚舒展,宛如神乐殿飘动的注连绳。
当馓子在笊篱中沥油时,柏木的冷香会突然变得清晰。这种时空交错的体验,让我理解食物如何成为记忆的容器。最后撒上炒熟的青稞粉与细海盐,咸香与奶香在齿间炸裂的瞬间,仿佛能听见青海的牧歌与玄界滩的潮声在共鸣。
注意事项
需注意羊油凝固点较高,余温足以让馓子继续变色,故需提前十秒起锅;储存时需悬于透气的竹笼,避免水汽侵蚀脆度。对于初试者,不妨用半份糯米粉替代面粉,能获得更轻盈的入口即化感——这是我在某个雪夜偶然发现的变奏,如今已成为神馔所冬季奉纳的定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