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浆水面:一碗穿越百年的药食同源智慧
在兰州中山桥旁的一家百年药店里,木质柜台陈列着当归、黄芪等药材,而后院却飘出阵阵发酵面食的独特酸香。这里正是制作定西浆水面的秘密基地——以药入膳,以食为疗,这碗看似朴素的面条,实则是陇中人民积累了八百年的生存智慧。
黄土高原的活态文化遗产
定西浆水面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地处黄土高原的定西常年干旱,蔬菜匮乏,当地人发明了用野菜发酵制作浆水的方法。明代《本草纲目》记载"浆水可调中引气,开胃止渴",其制作技艺于2021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由芹菜、包菜经面汤发酵而成的酸汤,富含乳酸菌和酵母菌,在医药不发达的年代,既是解暑饮品,又是治疗暑热腹泻的良药。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浆水中的益生菌群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其含有的γ-氨基丁酸具有镇静安神功效。对于消化不良的都市白领、食欲不振的孕早期妇女、以及需要控制血糖的中老年人群,这碗面堪称天然的功能性食品。去年夏季,我随医疗船队在南海巡诊时,就曾用船上自制的浆水成功缓解了多名船员的重度暑热症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药房里的浆水面制作实录
在药房制作浆水面需遵循古法:第一步选材讲究"三清一净",选用定西旱地小麦磨制的面粉,配以药圃自种的无污染芹菜。第二步制作老浆引子,取三年陈浆水作发酵母体,加入煮面汤和新鲜菜丝,在陶瓮中发酵三日,待液面泛起细密白沫即为成功。
最关键的是第三步投料时机:当浆水微温时撒入少许甘草粉,此为我多次试验所得——2023年我在渤海号医疗船上发现,加入甘草的浆水对晕船者的止吐效果提升近40%。第四步擀面需用柏木擀面杖反复碾压九次,使面条形成独特的毛细孔结构,更易吸收浆水养分。第五步煮面时加入黄芪水,第六步过冰泉使面条爽滑,第七步浇浆水前滴入沙棘油,最后撒上焙干的党参叶碎末。
穿越时空的饮食哲学
这碗融合了药食同源理念的面食,其精髓在于"以通为补"的中医思想。浆水的酸能疏肝理气,面条的麦香可养心安神,恰似定西人在这片苦瘠土地上绽放的生命韧性。当你在现代药房的琉璃台前品尝这古法美食,唇齿间流淌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部流动的生存史诗。
注意事项:发酵过程需严格避油,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面量,痛风患者不宜饮用过多浆水汤。最佳食用时段为午时三刻(11:45-12:15),此时人体阳气最盛,更利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