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馆后厨的宜宾燃面:一碗面的海洋奇缘
在巨型水族箱的幽蓝光影下,我系上围裙,开始了与一碗面的对话。这里是水族馆的后厨,窗外游弋着银色的鱼群,而我的战场,是一方灶台。今天要制作的,是来自长江首城——宜宾的传奇面食:燃面。这道被称为"能点燃的面条",正与水族馆流动的特质形成奇妙呼应。
宜宾燃面诞生于长江与金沙江交汇处,早在清光绪年间便已盛行。它的名字源于其油重无水,点火即燃的特性。作为川南面食的巅峰之作,燃面选用当地优质水面条,配以花生碎、芽菜、辣椒油等十余种佐料,具有开胃健脾、驱寒除湿的功效。这道面食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食欲不振者及湿气重的人群,在潮湿的沿江城市,一碗燃面下肚,顿觉浑身通透。
制作燃面的灵魂五步
第一步是选材。我特意选用宜宾水面——这种加入适量碱水制作的面条,口感劲道,久煮不糊。在后厨的灯光下,面条泛着淡淡的黄色,如同被阳光亲吻过的麦浪。
第二步准备佐料。这是燃面的灵魂所在:宜宾芽菜要切碎后用文火慢炒,直到散发出特有的醇香;花生仁需要低温烘烤后手工碾碎,保留颗粒感;辣椒油则要选用三种不同辣度的辣椒面混合,淋上热菜籽油时,那滋啦作响的声音,仿佛在为这场味觉盛宴奏响序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步煮面。在水族馆的后厨,我总是不自觉地观察煮面时升腾的蒸汽与窗外游动的鱼群——它们都在以各自的姿态舞动。面条下锅后要用长筷迅速拨散,待其浮起后再加半碗冷水,如此两次,面条才能达到外软内韧的完美状态。
第四步控水。这是制作燃面的关键技巧。记得我第一次在家尝试时,因面条含水量过多,导致调料无法均匀附着,味道大打折扣。后来在宜宾老师傅的指点下才明白:捞出的面条必须用力甩干,直到面条表面仅保留极细微的水分,这样才能让每一根面条都充分吸收调料的精华。
第五步拌面。在碗底先铺上一层辣椒油,然后放入热气腾腾的面条,迅速加入花生碎、芽菜、芝麻、香葱等十余种配料。拌面的动作要快而均匀,让每一根面条都裹上红亮的油光,最后撒上熟芝麻和葱花点缀。
水族馆后厨的特殊经验
在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水族馆内恒定的湿度对面条的保存提出了挑战。为此,我特意将面条存放在密封容器中,并加入少量食用干燥剂。而在调味时,考虑到工作人员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中工作,我适当增加了花椒的比例,以增强祛湿效果。
注意事项方面,燃面虽美味,但胃肠道虚弱者不宜多食;拌面后需立即食用,否则面条容易粘连;辣椒油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但正宗的宜宾燃面必须保证足够的麻辣度。另外,若是为儿童或老人制作,可以适当减少油脂用量,并延长面条的煮制时间。
当最后一勺红油淋在面上,我端起这碗凝聚着长江气息的燃面,透过氤氲的热气,看见窗外一只海龟缓缓游过。在这陆与海、火与水的交界处,一碗燃面不仅连接着四川盆地的烟火人间,也见证着水族馆后厨里,一个厨师对传统美食的坚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