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煎饼:池州山脚下的面食艺术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12

赣榆煎饼:池州山脚下的面食艺术

清晨五点的池州街头,蒸腾的热气裹挟着芝麻香从巷口煎饼铺子飘散开来。铁板上滋滋作响的面糊逐渐凝固成金黄的圆饼,老师傅手腕轻抖撒下翠绿的葱花,这一幕延续着赣榆煎饼跨越六百年的传承。作为苏鲁交界处的特色面食,赣榆煎饼最早见于明代漕运记载。当时往来大运河的船工发现这种经久耐放的干粮,既能抵御南方潮气,又可快速补充体力。随着九华山香客南来北往,煎饼制作技艺沿长江传入池州,在佛教圣地演化出独特的素斋版本。

禅意面食的养生哲学

经过改良的赣榆煎饼选用池州本地的荞麦粉为主料,配以九华山野生苦荞,形成低糖高纤维的特质。煎饼中的莜麦碱能促进血液循环,特别适合长期打坐的僧侣缓解肢体麻木。去年深秋参访甘露寺时,我亲眼见证八十岁的慧澄法师展示煎饼制作。老师傅将苦荞粉与山泉水按1:1.2的比例调配,强调“水多一分则黏,少一分则散”的诀窍。这种对食材比例的严格把控,暗合佛家“中道”思想,让普通面食升华为禅修辅助食品。

在住持特许的素斋厨房里,我尝试用平底锅复刻这道禅点。当调好的面糊在锅面形成完美圆形时,突然领悟到老师傅说的“心手合一”——左手转动锅柄的速度必须与右手倾倒面糊的流量同步。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我反复练习了七次才成功。最难忘的是第三锅煎饼边缘出现的莲花纹,原是锅底温度过高形成的天然烙画,恰与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形成奇妙呼应。

五步成就黄金煎饼

1. 备料阶段需准备荞麦粉200克、苦荞粉50克、鸡蛋2枚,另备芝麻、葱花若干。将混合粉料过筛三遍,确保粉质细腻无结块。

2. 调糊时分三次加入250毫升温水,顺时针搅拌至面糊呈现丝绸光泽。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面糊下落状态,能连续不断线方为合格。

3. 预热平底锅至滴水成珠状态,刷薄薄一层山茶油。用汤勺取80克面糊,从锅心向外画圆倾倒。

4. 待边缘微卷时撒入配料,用竹刮板迅速摊平。此时能听到芝麻爆开的噼啪声,正是翻面的最佳时机。

5. 双面各煎90秒后起锅,趁热用擀面杖辅助卷成筒状,这样能保持外脆内软的口感层次。

赣榆煎饼:池州山脚下的面食艺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传的注意事项

现代厨房制作时需注意三个关键:首先是火候控制,建议使用电磁炉保持180℃恒温;其次是翻面技巧,要待表面出现密集气孔后再动作;最后是储存方法,传统用荷叶包裹可保三日酥脆,现今用食品级油纸同样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正宗的赣榆煎饼卷曲时不裂不碎,这个特性使其成为九华山朝圣者最喜爱的便携斋食。

随着健康饮食理念普及,这道融合南北风味的煎饼正在焕发新生。池州本地的素食餐厅创新推出藜麦煎饼、紫薯煎饼等变体,但始终保留着古法制作的精髓。每当晨钟暮鼓响起时,九华山脚下总有煎饼的香气与诵经声交织,这道穿越时空的素斋珍品,继续在青石板路上书写着人间烟火的禅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