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烧梅:戏剧排练厅里的非遗美味
在湖北黄冈老城区,清晨五点的面点铺子总飘着一种特殊的蒸汽香——那是用木甑蒸制的烧梅正揭开锅,薄如蝉翼的面皮包裹着糯米、猪肉、香菇,顶部收口如梅花绽放。有趣的是,这道起源于元末明初的茶点,最初竟是戏班艺人带火的零食。旧时黄冈戏班在排练间隙,常围坐分食用竹篮提来的烧梅,油润的米馅能快速补充体力,蒸制的烹饪方式又不至引发喉干,遂成为梨园行默认的"后台能量棒"。
千年茶点的前世今生
据《黄州府志》记载,烧梅在明代被称为"稍麦",因形似麦穗顶端的稍花得名。其配方暗合中医食补理念:糯米补中益气,猪肉滋阴润燥,香菇扶正补虚,尤其适合用嗓过度的戏曲演员、教师及体力劳动者。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烧梅的碳水与蛋白质比例接近2:1,恰符合运动后能量补充的黄金标准。去年非遗普查时,我们在黄冈剧团的老排练厅采访到82岁的陈玉霜老师,她抚着斑驳的把杆回忆:"当年唱《天仙配》连排六小时,靠的就是幕间两个烧梅吊着中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排练厅里的烟火实践
去年排演民俗剧目时,我在市话剧团排练厅尝试复原古法烧梅。演员们刚结束第三幕的走位,趁着休息间隙围到临时搭建的料理台前。中提琴手赵老师贡献出她的不锈钢饭盒当蒸笼,灯光师拆下反光板垫在电磁炉下调节火候——这种跨界的协作,恰似烧梅面皮与馅料的交融。
制作先从烫面开始:中筋面粉加60℃热水揉成雪花状,这个温度能让面皮既柔韧又透亮。醒面时将泡发三小时的糯米上锅蒸熟,五花肉丁煸出油脂后,与香菇丁、笋尖、豆干一同翻炒。关键在调味:黄冈烧梅必用白胡椒而非黑胡椒,还要加一勺熬化的猪油渣,这是老辈戏曲演员传下的秘方——猪油能润泽声带。
包制时用虎口在面皮中部轻拢,留出1/3馅料暴露在外,形成"开口笑"的造型。最妙的是收边环节,青年演员小张试着捏出梅花褶时惊呼:"这手法和我们整理水袖的指法好像!"果然艺术总是相通,食物制作何尝不是一场味觉的表演?
穿越时空的味觉密码
蒸制阶段我们做了对比实验:传统竹甑蒸出的烧梅带着植物清香,而用现代蒸箱制作的更显晶莹。当第一笼出锅时,饰演樵夫的演员忍不住直接上手,被烫得直呵气却舍不得吐,含糊着说:"比剧组盒饭香多了!"那一刻,油光润泽的烧梅在镜墙前氤氲出白雾,与排练厅里的追光灯交织,仿佛看见百年前戏班艺人正就着胡琴声大快朵颐。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烧梅馅料切忌过度搅拌,糯米破碎会产生过多支链淀粉,导致口感粘腻。另建议搭配青砖茶食用,其中的茶多酚能化解猪油的腻感。那次实践让我们领悟到:所谓非遗传承,不仅是复刻古法配方,更要让传统美食在当代场景中焕发新生——就像在摆满道具的排练厅里,烧梅的蒸汽与演员的吐纳共同编织着生活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