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塔糖:穿越千年的甜蜜记忆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辽阳塔糖:穿越千年的甜蜜记忆

在葫芦岛碣石遗址出土的汉代炊具中,我们发现了早期饴糖残留的痕迹。这座见证过秦始皇东巡的滨海遗址,默默诉说着辽东地区悠久的制糖史。而将这种甜蜜技艺推向极致的,正是源自辽阳的古法塔糖——一种以砂糖、芝麻、玫瑰等原料层层堆叠,形如宝塔的传统茶食。

历史脉络中的甜蜜见证

辽阳塔糖的雏形可追溯至明代辽东马市贸易时期,商旅们将关内的砂糖与本地芝麻结合,制成便于携带的能量补给。至清乾隆年间,辽阳知府将这种糖品进献宫廷,因造型似白塔而被赐名"塔糖"。其配方中的玫瑰酱取自辽阳首山百年玫瑰园,芝麻选用辽河平原的优质白芝麻,每层糖坯需严格控制在0.3厘米厚度,才能形成清晰的九层塔状结构。

这种茶食不仅满足口腹之欲,更具备实用功效。中医理论中,砂糖补中缓急,芝麻滋补肝肾,玫瑰解郁活血,特别适合体虚乏力者与产后妇女。现代营养学分析显示,每百克塔糖含碳水化合物82克,蛋白质5克,可快速补充能量。在辽东地区的民俗中,塔糖常作为订婚聘礼的组成部分,寓意"节节高升",在满族萨满祭祀中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

辽阳塔糖:穿越千年的甜蜜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制的实践之旅

去年深秋,我在复原辽阳塔糖的古法制作时,发现温度控制是成败关键。当糖浆熬至118℃时立即离火,这个温度需要红外测温仪精准把控——这是我经历三次失败后总结的宝贵经验。过于粘稠的糖浆会导致层次不清,而温度不足则难以定型。现将改良后的家庭制作流程详述如下:

首先准备砂糖500克、熟芝麻100克、干玫瑰花瓣15克、清水200毫升。将砂糖与清水倒入铜锅,中火加热至完全溶解,期间不可搅拌以防返砂。当糖浆泛起鱼眼泡时转文火,持续加热至118℃离火。这个阶段需要将预处理的芝麻(150℃焙香)与玫瑰花瓣(去蒂捻碎)分置左右。

待糖浆稍冷却至90℃左右,取1/3倒入抹过熟油的青石案板,快速用桐木擀面杖擀成3毫米薄片。立即撒上首层芝麻,趁余温将糖片对折压实。重复此过程六次,每层交替加入芝麻与玫瑰馅料。最后形成的糖坯需用特制塔形模具定型,在阴凉处静置12小时方可脱模。

脱模后的塔糖需用米纸隔层封装,存入陶罐密封。值得注意的是,糖体表面出现的星状裂纹并非瑕疵,而是古法制作特有的"糖霜",这种蔗糖重结晶现象恰恰证明未添加现代抗结剂。成功的塔糖敲击应有清脆声,断面可见九层分明结构,入口时芝麻香与玫瑰香次第绽放。

匠心独运的传承之道

制作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铜锅导热需保持受热均匀,避免局部焦化;擀制动作要如书法运笔般流畅,停顿会产生厚度不均;环境湿度超过60%时应暂停制作,否则糖体易吸潮变形。保存时建议搭配竹炭包防潮,切忌冷藏以免产生冰晶。

这种承载着辽东人民智慧的甜点,如今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当地匠人开发出低糖版本,用海藻糖替代部分蔗糖;还有加入蓝莓果粒的现代变体。但无论怎样变化,那九层塔状结构始终未变,正如碣石遗址的汉砖纹样,在时代变迁中守护着文明的基因。当指尖触碰塔糖的棱角,仿佛能听见从汉代炊具到现代厨房的千年回响,这种穿越时空的甜蜜对话,正是中华饮食文化最动人的叙事。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