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烧饼:宝鸡街头的人间烟火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4

黄桥烧饼:宝鸡街头的人间烟火

渭水河畔的晨雾尚未散尽,宝鸡老城的街巷里早已飘起麦香与芝麻香交织的暖意。在青铜器博物院青灰色的墙体映衬下,黄桥烧饼的炉火正映照着三千年周秦文明的余温。这种看似朴素的面点,实则承载着《周礼·天官》中"糗饵粉粢"的古老记忆,是面食文化与青铜文明在关中大地上的生动对话。

千年炉火映青铜

黄桥烧饼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燔饼"。宝鸡作为青铜器之乡,在博物院馆藏的饕餮纹鼎中,考古学家曾发现碳化的小麦颗粒,佐证了这片土地与面食的深厚渊源。唐代时,随着丝绸之路商队往来,胡麻(芝麻)与烤馕技艺在此交融,逐渐演变成今日两面沾芝麻的吊炉烧饼。其健脾养胃的功效源于发酵工艺产生的益生菌,酥脆的外皮能刺激唾液分泌,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老人与消化旺盛的孩童。在阴湿的关中雨季,配着椒叶馄饨食用,更有驱寒除湿的食疗效果。

去年深秋在宝鸡调研时,我在人民街老铺亲历了凌晨三点的备料过程。七十岁的李师傅将老面头掰进温水中化开时说道:"这团老面跟博物院青铜鼎上的铜绿一样,都是时间养的宝贝。"当他将新面团与老面糊揉合时,空气中突然迸发出微酸的香气,那瞬间我忽然理解,为什么说食物是活着的文物。

五步成就黄金甲

第一步:养面魂。取中筋面粉500克,用35℃的温水化开100克老面肥,分三次掺入面粉。这个环节需注意水温——我曾因水温过高烫死酵母,导致面团如博物院石俑般僵硬。揉至"三光"(盆光、手光、面光)后,覆盖湿布在25℃环境饧发两小时。

第二步:制酥香。将菜籽油烧至微烟,泼入含八角的干面粉中。待油温降至60℃,加入花椒粉与小茴香。宝鸡人深谙青铜铸造的火候之道,这种对温度的精准把控同样体现在油酥制作中,油温过高会发苦,过低则香气不彰。

第三步:巧包酥。将发酵至蜂窝状的面团擀成片,抹油酥后三折三擀。这个环节需如青铜器纹饰雕刻般耐心,我初次尝试时因折叠次数不够,导致饼坯在烤制时层次不足。

第四步:定乾坤。将面剂揉成碗状,包入用核桃碎、椒叶粉调制的咸馅,收口朝下擀成鼓形。手法要如博物院青铜编钟的铸造般精准,保证饼坯四周厚度均匀。

第五步:浴火生。饼坯两面刷饴糖水,沾满脱皮芝麻后贴入260℃的吊炉。烤制时要像青铜匠人观察铜水般关注火色,待烧饼如金文拓片般泛起棕黄斑纹即可出炉。

黄桥烧饼:宝鸡街头的人间烟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传见真章

刚出炉的烧饼要用竹篾筐晾至微温,这个过程被称为"回魂"。我在实践中发现,若立即封装,水汽会使酥皮变软,这恰似博物院中青铜器的保护,需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保存时宜用麻纸包裹置于阴凉处,忌冷藏——低温会加速淀粉老化,就像青铜器忌骤冷骤热般娇贵。

当晨光掠过石鼓阁的飞檐,青铜器博物院的志愿者总会提着刚出炉的黄桥烧饼走进展厅。酥皮落下的芝麻像散落的甲骨文,在展柜玻璃上投下细小的阴影。这种穿越三千年的食物记忆,至今仍在宝鸡人的掌纹间流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民以食为天"的永恒真谛。

关键词: